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 嘉許傑出藝術家及團體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的「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於4月21日假將軍澳電視廣播城圓滿舉行,共頒發了30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團體、學校及機構,以表揚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推動香港藝術發展方面的貢獻。
今年,「終身成就獎」的得主為資深文學研究、文化工作者盧瑋鑾教授(小思);而著名編舞家黎海寧女士及著名粵劇藝術家阮兆輝先生則獲頒「傑出藝術貢獻獎」。
「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由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藝發局主席王英偉博士及副主席殷巧兒女士擔任主禮嘉賓。
「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共頒發七個獎項類別,包括「終身成就獎」、「傑出藝術貢獻獎」、「藝術家年獎」、「藝術新秀獎」、「藝術教育獎」、「藝術推廣獎」及「藝術贊助獎」。
獎項 |
得主 |
|
終身成就獎 |
盧瑋鑾 (小思) |
|
傑出藝術貢獻獎 |
黎海寧 |
|
阮兆輝 |
||
藝術家年獎 |
藝術評論 |
洛楓 (陳少紅) |
舞蹈 |
余仁華 |
|
戲劇 |
榮念曾 |
|
電影 |
翁子光 |
|
文學藝術 |
鍾國強 |
|
音樂 |
余其偉 |
|
視覺藝術 |
何兆基 |
|
戲曲 |
李奇峰 |
|
藝術新秀獎 |
藝術評論 |
陳偉基 (肥力) |
舞蹈 |
徐奕婕 |
|
戲劇 |
朱栢康 |
|
電影 |
陳浩倫 |
|
文學藝術 |
何麗明 |
|
媒體藝術 |
黃炳 |
|
音樂 |
楊欣諾 |
|
視覺藝術 |
徐沛之 |
|
戲曲 |
謝曉瑩 |
|
藝術教育獎 (學校組) |
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 (得獎計劃:音樂劇心連心社區計劃) 靈實恩光學校 (得獎計劃:藝術在恩光)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雋匯幼兒學校 (得獎計劃:啟發藝術潛能、綻放生命色彩) |
|
藝術教育獎 (非學校組) |
賽璐珞影像文化 (得獎計劃:「交換陽光」- 香港‧冰島造相機攝影交流計劃) 音樂兒童基金會 (得獎計劃:「深水埗音樂兒童」計劃)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得獎計劃:形體戲劇訓練學校) |
|
藝術推廣獎 |
香港建築中心 (得獎計劃:十築香港 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 (得獎計劃:香港文學季‧書在人在) 一舖清唱有限公司 (得獎計劃:清唱跳出界—無伴奏跨媒介推廣計劃) |
|
藝術贊助獎 |
太古地產有限公司 |
Profiles Block

2002年肄業於嘉諾撒聖瑪利書院,200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2009年完成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研究戲曲劇本文學。
演藝履歷
曾任互動電視(有線27台)「U-Life 大學交流會」節目主持。2005年起於無線電視負責製作十七集之首個高清粵劇節目《合晒合尺》,兼任該節目之資料撰稿及採訪主持(編採);該節目於2008年1月至4月,於無線電視翡翠台及高清翡翠台同步播放,更在無線電視「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中,榮獲「最具欣賞價值大獎」。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環境舞蹈系列《圈圈 II》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於 2012 年再度創作及重演。而環境舞蹈系列《豆兒》亦於 2014 年 4 月在香港舞蹈團「八樓平台」 再度創作及重演。2015 年全新作品《乾花》為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之舞蹈新鮮人系 列節目之一。委約作品《雞蛋花》於 2015 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首演, 風格突出,好評不絕。現為自由身藝術工作者,活躍於大小劇場,積極投入各類型演 出、教育及創作。

本地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七歲起參演電影,後拜名伶麥炳榮為師學戲,從事演藝工作六十年。他擅演文武生及小生,演丑生、鬚生甚至花臉戲亦非常出色,素有「神童」、「萬能泰斗」之美譽。1991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200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成就獎」,演藝造詣高超之餘,他亦一直致力推動粵劇發展,進行大量教育及傳承的工作,2012年更獲香港教育學院頒發榮譽院士。

香港演藝學院首屆畢業生,前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蹈員。1990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利希慎獎學金前往美國。其作品曾於台灣雲門舞集、城市當代舞蹈團、廣東現代舞團及香港演藝學院演出。《翻天覆地》更獲得2006年香港舞蹈年獎。2012年榮獲民政事務局頒發嘉許獎狀,以表揚其藝術發展上的貢獻。

朱栢康又名朱康,現為自由身表演者及「朱凌凌」成員。

榮念曾先後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系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分別獲得建築學士及城市設計及城市規劃碩士學位。回港後積極投入漫畫、劇場、電影、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等藝術創作,於一九八二年成立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

筆名小思、明川、盧颿。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師承唐君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多年來擔任中學教師,80 年代獲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1973 年遠赴日本研究,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做研究員。1978 年,回到香港,任教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任教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02 年退休。不久,她榮獲香港教育學院第二屆《傑出教育家獎2003》。及後,義務擔任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胡琴演奏家。余其偉於1975年畢業於廣東人民藝術學院音樂系,師從劉天一、朱海、張韶、黃日進、王宜勤等名家;又師從趙宋光、馮明洋修習民族音樂學。曾任廣州民族樂團團長、廣東民族樂團副團長兼樂隊首席和藝術指導,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余其偉廣東音樂研究室主持,星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及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及民族器樂碩士學位研究生導師,武漢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現任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系主任。

出生於香港粵劇世家,父親李鑑潮乃戰前「興中華劇團」( 白玉堂、曾三多領導) 的劇團編劇,作品有《魚腸劍》、《劈山救母》、《肝腸塗太廟》及《乞米養狀元》等。母親呂少紅為全女班的小武演員。

肥力,劇場策展人、監製、表演藝術評論人、插畫師。成立跨界藝文機構,作品見於中港澳台等地。2014年於台灣雲門舞集完成三個月行政實習。曾為多個香港及台灣表演藝團、藝術節、獨立電影策劃/監製節目。 現為「香港小劇場獎」評審委員,本年獲2015年香港藝術發展奬「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

獨立跨界文字創作及評論人,詩集《飛天棺材》獲2007年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組首獎;文化評論集《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獲「2008香港書獎」及「我最喜愛年度好書」。2016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家年獎」(藝術評論界別)、及CCDC的「城市當代舞蹈達人獎」。

楊欣諾現為香港聖公會教省及聖約翰座堂的音樂總監;也是香港最出色室內合唱團之一的Die Konzertisten的音樂總監。楊氏為2015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新秀獎(音樂)」得主。同年,他獲頒「世界青少年合唱節-捷成洋行合唱藝術青年獎學金」,及由世界青少年合唱藝術家協會頒發「世界青少年合唱藝術家」頭銜。

王英偉 1975 年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畢業後加入政府任職政務主任,當了17年公務員。期間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公共行政碩士學位,亦分別在英國牛津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接受教育。 17 年之間歷任首席助理經濟司、副公務員事務司、及在1992年任工業署副署長。嘉華國際集團副行政總裁、恒基中國集團董事總經理、瑞安集團副主席兼常務總裁。他於2011年1月1日接替馬逢國出任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

1980年生於香港,師從翟仕堯老師及王冬齡教授。99年皇仁書院畢業,先後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士、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藝術及設計課程統籌、香港中文大學兼任講師、香港科技大學兼任講師,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書畫部、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榮譽顧問。現為甲子書學會執行委員(學術)、石齋之友執行委員、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翁子光 1979出生於廣東,集導演、編劇、影評人於一身。首作《明媚時光》曾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其後編寫了《殭屍》、《救火英雄》。新作《踏血尋梅》於第52屆金馬獎獲9項提名。他現時在網絡電台「謎米香港」節目《文人多說話》中擔住主持。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系一級榮譽學士,畢業後於香港電台電視部時事及公共事務組任職編導,採訪政治及傳媒監察節目,2008 年開始獨立創作紀錄片、劇情短片及民間影像教育。2013 製作有關參與反高鐵運動的青年留守土地開拓農業新生活的紀錄長片 《稻米是如何鍊成的》,入圍華語紀錄片現影節及台灣南方影展。劇情短片《美好生活》於 2013 獲香港獨立短片比賽 ifva 金獎。

Tammy Lai-Ming Ho 是香港國際文學刊物《亞洲文學雜誌》的創始聯合編輯。 她是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的英文編輯,Hong Kong Studies 的編輯和香港筆會的主席。 她是香港浸會大學的副教授,教授詩學,小說和現代戲劇。 她的文學翻譯可以在World Literature Today 和 Chinese Literature中找到。
Hong Kong Architecture Centre is committed to be a bridg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Community.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