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新秀獎 (藝術評論)
陳偉基(肥力)
陳偉基筆名「肥力」,2004 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系,2006 年投身藝術評論工作,主要撰寫劇場及舞蹈評論,作品散見於兩岸四地的報章、雜誌和網上平台。他在2014/15年度發表多篇戲劇及舞蹈評論、分別撰寫及編輯《躍動的交鋒:閱讀新文本》與《幕後起底》,並擔任各地藝術節的藝評人。
陳偉基形容藝評人是「沒法支持生計的職業」,但他強調:「那只是以金錢衡量,絕不代表它不專業。這行業需要平台也需要磨練,藝評人的身份不是自己標榜的,他們是要得到報章、雜誌及業界的認同,才能真正成為藝評人。即使今天有網上平台,但不是寫得多就可稱為藝評人。」
作為一個藝評人,他表示必須努力觀摩和學習,雖然他主要撰寫舞蹈及戲劇評論,但不能只吸收表演藝術的養分。回看2014/15年度的作品,為荷蘭藝術節所寫的評論〈《Extremalism》/《未來的想像》〉是陳偉基特別難忘之作。《Extremalism》薈萃了傳統芭蕾舞者和最前衛的舞者,展示了舞者渴求挑戰極限的過程,成功牽動觀眾情緒。而《未來的想像》是第一個歐洲藝術節邀請香港人作海外藝評人,讓陳偉基有機會把當地的表演藝術介紹給香港人,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認為是次獲獎是對表演藝術評論予以肯定,確立了在業界的位置。
藝術新秀獎 (音樂)
楊欣諾
楊欣諾為管風琴演奏家、合唱指揮及音樂總監。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其後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取得合唱指揮音樂碩士學位,現為聖約翰座堂、香港聖公會教省及Die Konzertisten的音樂總監。
由於母親為香港雅樂社成員,楊欣諾三歲起便開始在李建真指導下接觸合唱團。跟很多香港小孩一樣,他小時候第一種接觸的樂器就是鋼琴。但到中學時,他有機會學習揚琴,從中認識中樂之餘,更發掘了他的指揮潛能;其後更接觸到管風琴,打開了他的聖樂與古樂世界。「聖樂的作曲家都是教徒,他們不會以次等音樂來歌頌上帝,其作品很多都非常出色。同時,彈奏管風琴的人都喜歡巴哈,其音樂令人驚嘆。」
楊欣諾在2014/15年度參與了多個管風琴及指揮演出,包括與著名假聲男高音戴維士(Iestyn Davies)於「『對.弦』音樂節2014——永恆之音」同台演出。「那次的經驗很特別。那是戴維士第一次來亞洲,能與一位國際知名的音樂人同台演出,感覺很神奇。而那個音樂會本身亦很有趣,在演奏每一段樂曲前,文學院院長都會朗讀一段艾略特的詩。」
一直積極推動聖樂和古樂的他,計劃在未來兩年透過Die Konzertisten舉辦一連串巴哈清唱劇音樂會,亦準備將獎金投放在製作這音樂會系列上。「我和我的合唱團也想繼續發展早期音樂。在香港,雖然有聽古典音樂的人,但他們大部分對其了解並不深入。」長遠來說,他希望能成立一個屬於香港的古樂團,「很多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古樂團,但香港還沒有,我們覺得有需要填補這缺口。」
「2015香港藝術發展獎」得獎名單
獎項 |
得主 |
|||||||||||||||||||
---|---|---|---|---|---|---|---|---|---|---|---|---|---|---|---|---|---|---|---|---|
終身成就獎 |
盧瑋鑾 (小思) |
|||||||||||||||||||
傑出藝術貢獻獎 |
黎海寧 阮兆輝 |
|||||||||||||||||||
藝術家年獎 |
|
|||||||||||||||||||
藝術新秀獎 |
|
|||||||||||||||||||
藝術教育獎 (學校組) |
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 靈實恩光學校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雋匯幼兒學校 |
|||||||||||||||||||
藝術教育獎 (非學校組) |
賽璐珞影像文化 音樂兒童基金會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
|||||||||||||||||||
藝術推廣獎 |
香港建築中心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 一舖清唱有限公司 |
|||||||||||||||||||
藝術贊助獎 |
太古地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