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山如畫 (1月30日播出)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為何如此不同?
中國「山水畫」是一個概括性名詞,畫家是透過山水景物,表達精神境界,強調意境;而西方「風景畫」則着重描述性,強調表現所看見的現實世界。
透過三幅明、清時期的作品,讓觀眾認識中國山水畫為何比江山更美。
# 介紹作品:
- 文伯仁(1502-1575)《花溪漁隱圖》
- 唐岱 (1673-1751 後) 《秋山不老圖》
- 董其昌(1555-1636)《雲藏雨散圖》
(2)畫裡園林有洞天(2月6日播出)
中國園林設計有其獨特風格,可以說是集建築、園藝、書畫、文學、雕塑於一身,所呈現的是自然山水之美。特別在明、清時期,園林與繪畫更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當中園林「曲」(即曲折幽深)與「藏」(即隱藏)的佈局意念,都可以在園林設計與園林繪畫中找到精妙的例子。
透過三幅園林繪畫作品,本集讓觀眾了解古時文人對園林設計與雅興活動是如何的重視。
# 介紹作品:
- 程庭鷺(1796 —1858 )《北墅八景冊》
- 文嘉(1501-1583)《藥草山房圖卷》
- 文徵明(1470-1559)《長林消夏軸》
(3)萬水千山總是情(2月13日播出)
一輯清代畫冊,揭示了350多年前一位畫家隻身從蘇州出發,穿越群山,走到雲南尋找失散雙親的故事。
這位畫家名叫黃向堅,當他尋到雙親,返回蘇州後,便將旅途所見景色畫成多幅作品,其中《尋親紀歷山水圖冊》中的十二幅畫,不單可以看到畫家走過深山峻嶺的危險與艱辛,同時更感受到他的孝義與親情。
# 介紹作品:
- 黃向堅(1609-1673)《尋親紀歷山水圖冊》
(4)臥遊 山水(2月20日播出)
中國山水畫有「臥遊」的觀念。「臥遊」一詞,可追溯至千多年前,南朝畫家宗炳一生喜歡遊山玩水,但晚年時無法出門遠遊,便將遊歷過的山水名勝繪成作品,掛在卧室觀賞,於是產生了「臥遊」之名。由於明清時候旅遊活動很普遍,畫家們在遊歷過名山大川、古蹟名勝後,亦會按真實景物繪成畫作,在家中細看、臥遊觀賞,對景物懷念一番。
而今集介紹的三幅作品中,黃震的《靈巖讀書圖》,除了可以「臥遊」之外,更有「導賞」或「旅遊指南」的作用,讓觀者按圖索驥,作為遊覽真實靈巖山的指南。
# 介紹作品:
- 黃震(1867-1938)《靈巖讀書圖》
- 魏居敬(活躍於約1573 -1620)《山水》
- 龔賢(1619-1689)《山水圖》
(5)枯筆淡墨(2月27日播出)
古畫中有些作品的繪畫風格是墨色輕淡、輪廓枯乾,有人形容這種風格為「乾裂秋風(枯筆)、惜墨如金(淡墨)」,原來當中所表現的,是中國人生哲學所追求的淡泊觀念。
本集會欣賞三幅枯筆淡墨的作品,並介紹這些繪畫風格對部分日本畫家的影響。
# 介紹作品:
- 萬壽琪(1603-1652)《山水圖‧1》
- 程邃(1607-1692)《讀書秋樹根圖》
- 戴本孝(1621-1693)《擬倪瓚山水軸》
(6)山水皴法(3月6日播出)
中國古代畫家以筆觸、墨色、肌理,表現大自然山巒和石塊的造形與質感,當中皴法為其中一種重要的繪畫筆墨技巧;而經過歷代的演變傳承,中國畫出現了不同的皴法。本集介紹古畫中四種基本的皴法,並透過不同作品,詳述由宋代畫家米芾所創的「米家點」皴法,如何表現煙雨空濛的意象,及「米家點」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和影響。
# 介紹作品:
- 董其昌(1555-1636)《為許翰公仿黃公望山水卷》、《雲藏雨散圖》
- 張宏(1577-約1652)《仿米芾雲山煙樹圖》
- 吳昌碩(1844-1927)《仿米芾山水圖》
(7)看山不是山(3月13日播出)
論中國畫,會提到「筆筆是筆,無筆是筆」、「筆筆是樹,無筆是樹」,意思是欣賞中國山水畫,除了看山石、樹木、花鳥等景色外,筆墨也是一種重要的觀賞元素。畫家揮筆灑墨,表達物象意境之餘,更可以表現其性格之真率、情感之奔放。因此,欣賞中國畫時,筆墨的獨立性與抽象性,都是值得欣賞之處。
本集透過著名畫家作品,如八大山人的《柱石圖》、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等,讓觀眾認識中國畫中筆墨、線條等抽象元素,細賞古畫中的生動氣韻。
# 介紹作品:
- 惲向(1586-1655)《擬巨然山水》
- 朱耷(1626-1705)《山水冊》、《柱石圖》
- 黃慎(1687-1772)《雜冊》
- 張大千(1899-1983)《潑彩山水》
- 丁衍庸 (1902-1978)《午覺冊》
(8)四季無盡(3月20日播出)
四季,是中國畫常見的題材,而展示四季,畫家可以用「四屏」的方式,就是將春夏秋冬四幅作品並列展出;此外,畫家亦可以在一整幅的畫紙上,繪出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不同時空,當中景物在連綿中逐漸變化,帶出時間的更迭。
本集會欣賞中國畫中的四季山水,更詳細介紹畫家如何用留白,或以白粉的技巧,來表現冬季的飄雪和積雪。
# 介紹作品:
- 鄭萇(清)《四季山水》 (四季)
- 高簡(1635-1713)《江山不盡卷》 (四季)
- 沈顥(明末清初)《山水冊‧11》(冬季)
- 王翬 (1632-1717)《仿古山水冊‧12》(冬季)
- 惲壽平(1633-1690)《仿宋元六家山水冊.6》(冬季)
(9)師古而化之(3月27日播出)
學畫的人,需要不斷練習,而「摹」、「臨」、「仿」,正是向前人學習的重要途徑。
摹:將原作準確地勾劃、複印,目的是複製另一副本。
臨:對著原作模仿大概,是學習中國畫的過程。
仿:先對前人一幅甚或多幅作品有深入理解,細察其筆墨技巧、構圖章法,在心領神會之後,才執筆創作。
中國畫作品有所謂「仿古」,並非代表抄襲,原來畫家透過「仿」前人的特徵和風格,跟前輩的精神面貎、歷史情懷作出聯繫。本集透過不同的仿古作品,分析畫家如何表達思古之情。
# 介紹作品:
- 董其昌(1555-1636)《山水冊》
- 高簡(1635-1713)《山水冊》
- 王翬(1632-1717)《臨黃公望江山勝覽卷》
- 方士庶(1693-1751)《仿董源夏山煙靄圖軸》
- 吳昌碩(1844-1927)《仿米芾山水圖軸》
(10)隱喻遣懷(4月3日播出)
除了意境,隱喻亦是中國畫中常見的特色,在繪畫山水花鳥、松石游魚背後,畫家也或都帶著絃外之音,例如以物擬人、抒懷,表現氣節、家國情懷等。
本集透過作品看畫家如何畫出隱喻,甚以如何以簽名或字號,例如:悔遲、朱衣道人、八大山人的「哭之笑之」、牛石慧的「生不拜君」等,來表達其心跡。
# 介紹作品:
- 黃道周(1585-1646)《松石圖》
- 朱耷(1626-1705)《魚樂圖》
- 牛石慧(1625-1672)《游魚圖》
(11)孤寂(4月10日播出)
對古代畫家來說,有所謂「孤」,它並不是負面的形容詞,卻代表著脫俗、高潔、傲骨;是一種畫家內心的投射,表現在作品上所形成的一種孤寂味道。
本集介紹多幅構圖獨特的畫作,分析畫家如何營造寧靜的風景、孤清的意象,或是以擬人化的方式,如:一枝梅花、一棵松樹、獨釣、獨遊等等,來表現其孤寂的心境。
# 介紹作品:
- 郭熙(約1000-1087後)《樹色平遠圖卷》
- 倪瓚(1301— 1374)《容膝齋圖軸》
- 弘仁(1610-1664)《雲根丹室圖軸》
- 蕭雲從(1596-1669)《墨梅圖軸》
- 鄭思肖(1241-1318)《蘭花圖卷》
- 朱耷(1626-1705)《魚樂圖軸》
- 金農(1687-1763)《獨馬圖軸》
(12)竹羅萬象(4月17日播出)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愛竹,文人畫更喜歡以竹為題材,因為竹的寓意是:君子、虛懷、高風亮節、高雅情操等。本集由蘇東坡與竹的關係說起,看看竹在中國書畫文物上的不同形象。
# 介紹作品:
- 鄭燮(1693-1765)《竹石圖》
- 梁啟運(活躍於約1573-1610)《朱竹圖》
- 清.透雕竹林七賢香筒
- 清.高浮雕蘇東坡赤壁夜游筆筒
- 現代.留青林黛玉臂擱
(13)畫中桃花源(4月24日播出)
陶淵明《桃花源記》避秦隱世的故事,不單家傳戶曉,更是歷代畫家經常引用之典故,藉以表達對現實不滿的避世之情。原來對畫家來說,一幅桃花源作品所代表的,是一個理想、隱逸的世界。
本集從繪畫桃花源的作品中,例如:唐寅的《桃花菴》,看畫家如何以一個漁夫來表達歸隱之心?如何畫一個山洞,來表達時空轉移,走進理想中的烏托邦?
# 介紹作品:
- 高簡(1635-1713)《寫陶潛詩意冊》
- 鄭萇 (不詳-1918)《四季山水》
- 陳喬森 (1834-1905)《桃花源圖》
- 查士標(1615-1697)《漁父圖》
- 唐寅(1470-1524)《桃花菴》
(14)靈山仙境(5月1日播出)
除了桃花源外,中國傳統亦對仙山傳說着迷,羽化成仙、三山神話、超脫的蓬萊仙境,都是畫家筆下的題材。透過三幅作品,觀眾可以看到清朝畫家如何尋幽探勝、尋仙訪道,把奇險山川和崇山峻嶺的人間仙境帶入畫中,營造出超脫出塵的境界。
# 介紹作品:
- 梅翀(明末清初)《泰岱白雲圖軸》
- 石濤(1642-1707)《黃山圖卷》
- 梅清(1624-1697)《黃山》四屏
(15)書畫鑑藏(5月8日播出)
明、清時代的古畫能流傳至今,當中不乏精彩的承傳故事。
本集詳說四幅書畫如何歷遍風浪戰亂,從畫家手上,輾轉經過文人、官商、帝王、收藏家之手,最後留傳下來的故事。
# 介紹作品:
- 馬和之(南宋)《齊風六篇》
- 項聖謨(1597-1658)《疊巘圖》
- 石濤(1642-1707)《長干風塔圖》
- 黃道周(1585-1646)《行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