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強烈,不受政治思想左右
這位影壇多面手,能被電影同業尊稱為「岳老爺」,他的地位自然不簡單。1933 年在上海初次導演《中國海的怒潮》,在前後十六年間拍攝超過五十部作品,1949 年南來到港後與多間大電影公司合作,由長城、電懋以至邵氏,至74 年才息影。電影產量眾多,但為何他的名聲又不及朱石麟、費穆等導演?作為今次客席策劃的電影研究者劉嶔,就提到岳楓在華語電影史上的地位和特色:「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評論也傾向於左翼電影,像岳楓
三十年代後期所身處的藝華公司(上海時期)那種商業電影公司,而他電影內左翼色彩也較淡,自然不受重視。不過他的作品早熟而有風範,與同期文藝片導演相比,風格也較為強烈,所涉足的類型也多樣化,在戲劇傳遞和電影語言上也有種力度,可算是多面手。作為南來導演,岳楓雖然在左翼意識形態的長城公司裡拍攝,早期的電影裡無疑有一定的政治訊息傳遞,比如是『香港較為混亂,還是中國較為好』的那種想法,但他卻能在當中發揮導演的功力,像《南來雁》(1950)是片廠式拍攝,描寫香港街景,當中人物的生活狀況、佈景設計、鏡頭構圖上,他都能真實反映當時的狀態,而不受片面的政治思想影響。」
今次的回顧展共分五個單元,多部刻劃比如二戰後眾生相的「左翼黑調」、家庭倫理劇為主的「安身倫理」、表現岳楓在處理女演員功架的「情義佳人」以及在邵氏時期所拍攝的一系列黃梅調和新派武俠片為主題的「黃梅影戲」、「老將新潮」。劉嶔認為這樣的編排,觀眾和電影研究者們可能未必完全認同,但這樣較能清晰地理解岳楓不同時期的風格和四十年生涯裡的主題變調,當中的人文精神才是岳楓最值得被尊重的地方。
隱藏在電影裡的人文精神
「相對一些所謂左派導演,在岳楓的電影裡反而沒有意識形態的包袱。」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項目策劃傅慧儀就提到,她最欣賞岳楓的除了其導演功力,更是他隱藏在電影裡的人文精神:「他不計較人是左派還是右派。他很自由開放,很成熟而接受性也很強。他的電影裡著重分析人性、家庭人倫關係,在很多電影裡的家庭角力也寫得很動人,並不是非黑即白,每個角色都有異於背後的理由,從而產生人與人之人間的角力。在家庭倫理電影中,他不只站在家長的角色,更會顧及年輕角色的想法,多角度去看每個角色,不論在哪種類型的電影中也能看到。」
為演員塑造出最佳角色
至於今次為何選映他的作品,傅慧儀就一再強調岳楓在華語電影史的貢獻和成就:「從很多前輩口中,也聽過岳楓如何教識她們作為演員,以至做人,他是她們心目中一個father figure。他很會理解演員的個性,其中很多演員也因此演出了他們的最佳作品,像白光的《蕩婦心》(1949),林黛和雷震合演的《金蓮花》(1957)。他也在不同的電影廠扮演開創者角色,像在邵氏時期,他與羅臻、陶秦以及當時的後起之秀李翰祥合稱為四大導演。其中岳楓固然是資歷最深的一位,他們不單止拍攝電影,也會提供一些商業建議。」五個單元,總共二十八部作品(其中兩部,《一板之隔》(1952)和《三笑》(1964)為參考電影),除了較為人熟知的《西廂記》(1965)和《寶蓮燈》(1965),當中林黛主演的武俠片《燕子盜》(1961)和《為誰辛苦為誰忙》(1963),樂蒂的《畸人艷婦》(1960)更是鮮少於香港公映。回顧展於8 月23至9 月21 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行,期間將舉辦兩場講座,分別請來學者和岳老爺合作過的鄭佩佩、岳華講解他的生平和電影藝術,有興趣的讀者便不要錯過了。
電影資料館舉辦「[編+導]回顧系列二:岳楓」電影系列, 放映20多部岳楓執導的作品和參考電影,活動由2014年8月23日至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