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以整次事件的首領 ﹣馬赫坡社的頭目莫那魯道 ﹣為中心,講述居於霧社山林間、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本來一直過着以打獵紡織為生的平穩的生活,但日治時代來臨,使他們淪為勞工及幫傭,更常常遭受日人的欺壓及剝削,連傳統信仰也遭到禁止和踐踏。
1930 年,新來的日警與馬赫坡社的族人於一場婚宴上因誤會而起衝突,自此他們便日夜活在懼怕日本警察報復的陰霾當中。賽德克的年輕人要求領袖莫那魯道帶領他們反擊日本人,莫那魯道雖然深知這是一場必輸的戰爭,但明白只有為民族尊嚴而戰,他們才能夠成為真正驕傲的賽德克人,在死後踏上讓祖靈認同的彩虹橋。
於是,他率領族內300 個族人,頭綁白布、拿起武器,發起了公學校大戰,令日本人死傷慘重。日本政府面對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決定派出幾千名軍警往霧社討伐;而妻兒於襲擊中遭到殺害的巡警小島源治,則逼迫莫那魯道的世仇鐵木瓦力斯出兵,以協助日軍進行山區遊擊戰。一場以信仰為名、夾雜着新仇舊恨的戰役即將在這個櫻花盛開的漫紅山林裏爆發……
與一眾描繪抗日歷史的電影不同,導演魏德聖無意在民族仇恨中着墨,卻選擇聚焦在每個角色展現的人性,以及賽德克人所爭取屬於靈魂的自由上面。無論是捍衛民族尊嚴的戰士莫那魯道、自小接受日本教育的原住民花岡兄弟、替日本人攻打自己族群的鐵木瓦力斯,還是捲入事件當中的日本人,導演都希望能夠站在他們的立場去考量,把他們還原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讓觀眾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這段歷史。
魏德聖如此形容這部戲:「一個信仰彩虹的族群,跟一個信仰太陽的族群,他們在台灣的山區裡面遭遇了,彼此為了信仰而戰,但是他們忘記了,他們信仰的,其實是同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