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光・影・香港夜》由法國文化推廣辦公室主辦並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其靈感來源及合作夥伴為「法國里昂燈光節」,世界著名及歷史悠久的光影活動。多名本地及國際知名光影藝術家,將運用中環、上環及尖沙咀等九龍地區的地標景點建築,透過光影藝術展現香港文化及他們的個人感受。有趣的是,這次合作並非純粹以光影裝置照射在建築物上進行創作,而是由藝術家了解過該處地標歷史後,按其獨特性來配合創作,不拘泥於光影之上,與地方產生互動更會混合另類媒介的創作,呈現不同的視覺元素。
洪強是其中一位參加活動的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地方是上環文武廟。他提到這次於文武廟創作,刻意避免高科技的展示,希望配合文武廟自身的性質,同時也強調建築的結構。提起光影藝術不免讓人想到以強烈的燈光打在建築物上,使建築物成為一塊畫布。雖然效果往往令人驚艷,但也令建築物原有的特色減去。洪強正是希望能把建築物特色及光影效果兩者共存,固此這次創作中融入裝置及表現藝術,配合光影藝術共同構建。洪強近期的創作也是以中國傳統概念關注於其他世界的溝通或呈現,像7月油街實現《火花!溝通的温度》展覽中展出的作品《只觀三部曲 觀市:觀封:觀眾》即是透過信封與不同時空的人溝通,像是逝去了的父親等。而這次的創作《缺・圓・夢》也同樣,嘗試以中國傳統的太極概念,把日蝕與月蝕配合「文」與「武」的形像,同時刻意使用黑色及白色,整個創作有不同的演員表現如馬戲團一般。演出後有15分鐘的間場,安排一位白衣演員睡在文武廟的中間,採取了莊周夢蝶的概念,加深了作品的內涵,同時也融匯了中國傳統及新穎的光影技術。
同樣地把中國傳統概念及光影技術混合使用的,尚有林欣傑的《日心說》。他所創作的地方是PMQ元創方,林欣傑同時考慮到元創方的歷史,過去曾經是城隍廟及中央書院,製作了一個裝置藝術,再由舞者在內裏演出。城隍廟是群眾與神對話的地方,人嘗試接觸宇宙的地方;中央書院是學習知識,讓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宇宙的地方;固此他抓緊這個重點,把對宇宙的認識作為創作源頭。過去對宇宙的看法認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較形而上的觀念去看宇宙。後來發現地球是圓的,開始思考地球是世界中心,有了「地心說」。人類觀測宇宙逐漸成長,知道了地球是圍繞太陽轉動,便有了「日心說」。現時對宇宙的看法則更多,像是漩渦形式的扭紋形態也有。這種種對宇宙看法的進化觀念,正融合到作品的外型甚或章節之中,作品有三個圓環,第一個是裝置背後的圓形,代表了「地心說」,最原始的一種看法;下方的圓形,代表了「日心說」;中間的圓環,代表了宇宙的不同變化,與我們一同變化中。在裝置內更會有舞者演出,配合特意請來台灣音樂人林強所作的音樂,同時裝置起動及LED燈光,形成這個作品。
在歷史氛圍較重的地方創作,或多或少也需要連繫到過往的歷史,而在較新的地標創作則較少這種考慮。於遮打花園創作的伍韶勁相對地重視了遮打花園的現況。每逢假日遮打花園總是有數百位外籍傭工聚集休憩,藝術家留意到這個現像,便把外籍人士漂流到港的故事成為主軸,創作了《關於海的歌》。伍韶勁把裝置配置到水池,群眾可以把乘搭點燃蠟蠋的紙船放在水池上,隨著水流漂動令裝置發出音樂,讓大眾一同參與作品之中。他認為香港是十分多人來到的城市,當中有不少人也有很多經歷,他希望透過作品令燈光聚焦到他們身上,發掘他們的故事。固此他採訪了不同人的故事,很多也十分有趣值得留意,但也令人反思很多的故事由於沒有時間或心機去發掘出來。
《光・影・香港夜》一系列節目及慶祝活動,如遮打花園光影村和賽馬會「光.影.香港夜」教育拓展計劃,讓大眾置身光影世界,重新了解香港的文化遺產及建築。所有活動費用全免,大眾可隨時參加。
《光・影・香港夜》
日期:11月23至25日
景點、參與藝術家/團體 |
||
1 |
Man Mo Temple 文武廟 |
Hung Keung洪強 |
2 |
PMQ 元創方 |
Keith Lam林欣傑 |
3 |
Lan Kwai Fong Amphitheatre蘭桂坊露天劇場 |
Teddy Lo 羅揚文 |
4 |
Duddell Street 都爹利街 |
Map Office |
5 |
Former French Mission Building 前法國外方傳道大樓 |
Stephane Masson |
6 |
Chater Garden 遮打花園 |
Kingsley Ng 伍韶勁 |
7 |
Statue Square Gardens皇后像廣場 |
Christophe Mayer |
8 |
Mandarin Oriental, Hong Kong 香港文華東方酒店 |
Christie |
9 |
The Connaught Road Pedestrian Subway 干諾道中行人隧道 |
Hong Kong Heritage Project |
10 |
Edinburgh Place 愛丁堡廣場 |
Jaffa Lam林嵐 |
11 |
Hong Kong City Hall 香港大會堂 |
Yves Moreaux |
12 |
General Post Office 郵政總局 |
Inook |
13 |
Clock Tower 鐘樓 |
Vendredi 4 |
14 |
The Peninsula Hong Kong香港半島酒店 |
South Ho 何兆南 |
15 |
1881 Heritage |
CY Wong王志勇 |
16 |
D2 Place Two |
Tong Ping Yip 湯秉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