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萬家燈火》
香港雕塑家馮力仁的作品為《萬家燈火》,作品底部以縱橫交錯的線條構成基座,並以小石作點綴,原來他是以九龍半島的地型作基座的圖樣,在此之上屹立着數棵由不銹鋼製成的「大樹」,樹幹上有些小窗戶,每晚6時至深夜便會亮起LED燈,燈光從窗戶中散射出來;樹冠則是以灰色的小房子、竹棚及天秤所構成,樹枝上亦有不少霓虹燈招牌,熟悉的香港街景及代表都市發展的象徵糅合在作品上。馮力仁說:「創作時我希望作品表達我們所關注的事,我想起香港居住的情況,想藉作品表達香港密集的生活及不斷發展的面貌。」
他以6個月的時間完成作品,除了考慮使用怎樣的物料創作外,他亦思量作品的藝術性,雖然是公共藝術品,途人或許只是短暫駐足觀賞,但他希望以當作放在藝術館內的作品來創作,製作了許多精緻的細部,讓大眾愈看愈發現得多精采的亮點。其實馮力仁在過往的創作中亦會加入一個「人仔」,他笑說這可算是他的標誌,這次亦不例外,有一個細小的公仔站在一棵樹頂上,他說:「如果那人仔就是(你)自己,便可讓大家在這環境下反思自己的人生及成長的地方,放上樹頂,我會怎樣在這城市裏遊走?我希望作品能讓觀眾停下來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
成長旅程:《歲月飄流》
蕭國健為香港建築師,他創作的《歲月飄流》主要參考尖沙嘴的歷史及資料圖片,然而維港兩岸的面貌一直在變遷,剛好展出的位置亦是當年船隻泊岸的位置,因此希望透過藝術品勾起市民對舊時香港的回憶。他的作品主要以金屬造出船的形狀。他表示:「我的創作靈感來自中式帆船鴨靈號,先找出其設計圖,再參照其尺寸,找內地造船師傅打造出兩塊巨型船身,豎立在廣場之上,從而希望模仿昔日船隻泊岸的情況,讓市民了解如今站立的地方是由填海所得,藉此回憶過去的種種。」現時作為觀光船的「鴨靈號」,於1955年建造,當年是捕魚漁船及漁民的家,70年代末才開始轉為觀光船,是香港現存唯一航行的古董帆船,可說是見證了香港的成長,以此作為創作的基礎,正是相得益彰。
他指出今次最困難的地方在打造船身的弧度,需由專業的師傅一鎚一鎚敲出來,因此他亦沒有刻意修飾船身至光滑無瑕,因為這才可表達造船師傅由人手敲打船身的痕跡。蕭國健的作品捕捉帆船的剪影,再把當中的負空間呈現出來,他闡釋打造兩邊船身,而不是完整的船隻是希望有殘骸及打撈的聯想,亦可讓市民由船尾行至船頭,感受當年落船上岸的感覺,希望市民置身其中並與作品互動。
公共藝術的其中一個意義,在於將受眾與藝術品在一特定空間構成一種關係,是次展出由展覽場地歷經歲月洗禮為出發點,兩個作品——《萬家燈火》呈現當下我們關注的事物及城市發展的面貌、《歲月飄流》則捕捉昔日海岸的景觀和故事,引領我們走上一趟時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