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易學易攜 適合多種曲風
相傳口琴是由中國樂器笙演變而來—當日西方傳教士從中國把笙帶到歐洲,將一枝枝豎立的管,橫向排成一格格而製成口琴。口琴有不同種類之分,體積細小,方便攜帶,頗迎合初學者及演奏者之需。
即使口琴類型多變,但發聲原理接近,能夠演奏不同曲種,例如十孔口琴多用於藍調,而半音階口琴則多見於古典音樂及爵士樂。當然,也有不少樂迷常用口琴吹奏現代音樂。
口琴紅極一時 電台即席獨奏
口琴音樂於香港六七十年代起廣受歡迎。口琴大師梁日昭先生透過電台的大氣電波吹奏口琴,將琴聲傳至每一家每一戶。梁先生是著名填詞人黃霑先生的恩師,曾到三百間學校教授口琴,桃李滿門;當時的校際口琴比賽有多達十數隊參賽隊伍。後來隨著經濟發展,一般人多了選擇,亦較能負擔學習演奏其他西方樂器,口琴的普及程度不及當年。
掌握基本樂理 有助即興演奏
香港口琴協會今年除會教授參加者吹奏口琴,同時亦會介紹藍調及爵士的不同風格,讓大家均有機會嘗試「呼吸音樂 Blues & Jazz!!!」。項目總監黃志榮表示,計劃將口琴的學術和歷史部分編排在專題講座及展覽作詳細分析,並邀請到鍾氏兄弟的鍾一匡及爵士樂教父羅尚正為講者,一邊講解樂理和結構,一邊與結他手即席示範。除了學習歷史和樂理之餘,更有三個工作坊讓大眾親身體驗吹奏口琴的樂趣─「藍調十孔口琴工作坊」、「爵士半音階口琴工作坊」,各有八堂,適合擁有基本知識,有興趣鑽研樂理的口琴愛好者;初學者可以考慮「八孔口琴工作坊」,八孔口琴的吹孔比較大,若放在風扇、風筒前都可能發出聲音,因此對初學者而言較易對準吹孔發音、理解吹奏口琴的原理。
工作坊參加者將於課程學習演奏一首歌曲,預備參演於12月舉行的「總結音樂會」,與專業樂手同台演出。此外,計劃亦以「巡迴音樂會」及「快閃音樂會」形式,主動走入社區演奏,一同推動口琴音樂,樂團稱過往的計劃曾有小至四歲的小朋友,大至八十歲的公公一起參加,希望這次亦同樣能教育大眾口琴知識,並在往後舉辦持續性的活動。
傳承筱藝 獨領風韻
香港青年京劇學院為本地非牟利京劇藝術團體,亦是2017社區文化大使之一。他們旨在弘揚民族文化、傳揚京劇藝術及培養京劇愛好者。藝團曾參與不同演出,主辦各類工作坊和示範講座。今年將會藉不同的活動,把筱派花旦「于連泉」的藝術精粹及民族魅力帶進社區,讓大眾進一步認識及欣賞京崑藝術的特色。
香港青年京劇學院藝術總監梁漢勇稱,京劇有別於粵劇,武場比文戲要多,動作連連。京崑藝術包含唱、唸、做、打、舞、翻等多種精粹組成,而今年集中推廣筱派花旦「于連泉」的特色。7至8月份的示範演出將會有經典長劇《烏龍院》、《賣水》;京劇《霸王別姬》、《挑滑車》;崑劇《思凡》、《武松打店》、《林沖夜奔》等,同場亦會邀請國內優秀演員參演,互相交流。
演戲需要想像力,傳統中國舞台上佈置簡單,一張櫈可以用來坐,在不同場口會被當作一座山,下一幕又可被視為一個井。京劇包含了多種傳統工藝,當中的武戲元素「做、打、舞」及服裝要求講究,多個工作坊分別教授京劇裏的不同部分,本年計劃設有「國粹京劇花旦(于連泉)筱派藝術訓練班」、「戲曲青衣、花旦身段工作坊」和「基本功身段把子工作坊」。
京劇有分四大花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以及眾多流派花旦,流派是由四大花旦演變而成,隨着各人獨有的唱腔或造手而自成一派。「于連泉」筱派是為流派其中一種,計劃裏設有示範講座介紹京劇發展、筱派的形成及歷史、代表劇碼和傳承等,並設示範與互動環節,讓大眾對這種傳統國粹有更多了解。計劃的各個工作坊反應熱烈,已經爆滿,希望欣賞或了解更多京劇藝術的市民,可以欣賞上文提到憑票免費入場的示範演出或講座。
「縫補補」再現 演活人生
藝術以多種形式存在,當中戲劇聲色俱存,容易直入觀眾心扉。劇場空間連續三年以「縫補補」為主題,將戲劇帶到各個社區,提昇劇場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計劃監製勞敏心提到,「縫補補」系列以懷舊為主題,長者及家庭為對象,令大眾思考長者在家庭及社會的位置,重新推動「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概念。是次計劃「『縫補補』之『家傳秘方:食碗底反碗面』」的名稱取自粵語長片當紅主角「馮寶寶」的諧音為題,再修改吳楚帆在《香港屋簷下》中的經典對白︰「食碗面,反碗底」,繼而聯想到每家人的餸菜都有獨特的味道,不可在街上嚐到,由此構思到利用這種味覺連繫情感的「家傳秘方」作為今屆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的主題。
借用生命裡的故事 創作藝術編寫劇本
學習演戲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導師需要引導長者放下既定框架和認知,從新角度探索,因此,計劃的工作坊將會借用小遊戲帶領學員慢慢熱身。勞敏心提到過往的經驗,長者學員初時一般會顯得害羞,頃刻過後卻表現積極,更會問︰「電視裏的演員都好像這樣做的,我應該模仿他們嗎?」有些長者更會自製道具演出。
勞敏心指不少長者曾接受高等教育,或有不少才華可以分享,只是退休後才有機會接觸戲劇。他們每位都有著有趣的生活體驗或經歷過如戰亂或暴動等的苦難,這些素材均可以編輯成短劇。因此計劃的工作坊分成四部分進行,其中「尋找飯香的故事─編作劇場工作坊」便會透過長者自身的經驗進行即興戲劇創作,以文字作紀錄,寫成短篇劇本作排演;「繪形繪聲─說話+演技播音工作坊」是以說話技巧為主,像廣播劇一般說故事,學習運用聲線表達情感及用聲音去描繪事物,有如配音員一樣;戲劇以外則有「家傳食譜─布藝及混合媒介拼貼畫工作坊」,利用布藝及混合媒介,例如絨布,仿製食物,創作自己家庭獨有的布藝佳餚。最後,「分秒煮一餐─短片拍攝及製作工作坊」則教授長者用智能手機拍攝生活點滴,一手包辦剪接,將藝術融入生活,學員們的成果將於9月舉行的展演活動與大眾分享。市民亦可於9月到各區欣賞免費入場的「矮冬瓜VS西瓜刨─色香味劇場巡迴演出」。
facebook.com/aboccas
詳情請瀏覽:www.lcsd.gov.hk/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