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晚演奏的全是舒曼的作品,打頭陣的是《格諾費瓦》序曲。音樂會在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劇院內舉行,這個能容納五百人的場地其實主要是用來播放電影,因此聲響設計很差,聲音很乾,基本是沒有甚麼迴響(reverb),聽到的音樂是直接從舞台上傳來,是一種沒經飾潤的聲音。在這情況下,當樂團在樂句間停下時,場地立刻「dead air」。一些平常聽不到的情況也表露無遺,例如弦樂組轉弓不整齊便很明顯。撇除場地所帶來的問題,澳門樂團的吹管部有點慢熱,未進入狀況似的。樂師們大體上做到指揮的演繹指示,所以能營造出相應的氣氛,樂部之間的對答也清晰。
接下來是愛麗絲彈奏《A小調鋼琴協奏曲》。其實愛麗絲近年也到大陸巡演,卻未曾來港演出(後來有香港的團體向筆者表示曾嘗試邀請她,卻失敗了。筆者遂建議請她的妹妹Mona Asuka),因此這次澳門首演也吸引一些香港人到場欣賞。身穿一襲黃衣的愛麗絲跟以往的演奏會一樣赤腳上陣,開始時她的琴觸輕盈,亦經常轉頭看呂嘉來配合樂團。然而在聲量上她不算大聲,畢竟她身形瘦削,而且主要依靠手部至前臂發力,在響亮的段落中難以跟整個樂團抗衡。特別在彈奏整套作品的最後一個和弦時,她雖然半站起來,但由於手臂沒提得很高,因此聲量還是不夠響亮。
在華采樂段中,愛麗絲的手形呈「抓狀」,這是很標準的彈琴手勢,而彈出來的聲質較硬。她當然不是整首樂曲都以這種方式彈奏,例如在第一樂章的慢樂段便彈得柔和優美;第三樂章的高音在散發出清脆音色的同時,左手低音旋律溫厚清晰。只不過略嫌愛麗絲的演繹過於平直,每個樂段基本上是以單一手法演奏,少有變化,令樂段的層次感稍遜(反倒是雙簧管手跟她答和時的演繹更具層次)。
澳門樂團在演奏時曾有樂手一度早了進入,事實上呂嘉曾兩次對著樂團用手指指向自己雙眼,要求樂手集中精神。畢竟這種「放炮」失誤雖看似平平無奇,但對於一個職業樂團來說,可說是不能犯的失誤,樂手們要多加注意。
樂團演奏《C大調第二交響曲》時表現較之前的醒神落力,演奏的方向及意圖明確清晰,不同的效果做得不錯,例如由平靜轉向激動並達至爆發的推進發展不俗,這算是指揮調教有功。有時還能看到像第三樂章中,呂嘉不停催逼第一小提琴拉奏激動的樂句,以表現出音樂中的張力。他們落力的演出,亦加強了音樂的感染力。
可惜,由於場地的聲響設計,即使樂手再賣力,音樂還是打了折扣,筆者還是希望樂團能多在好的場地演奏,同時也希望西九盡快興建音樂中心,紓緩香港欠缺適合古典音樂表演場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