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香港書獎新增了「一個閱讀的理由」攝影短文比賽,請來了曾任職明報周刊的攝影記者,現為視覺藝術工作者的謝至德作其中一位評審。對於如何去評審大眾的投稿作品,謝至德提出了自己的準則。「當然最首要的是主題閱讀的理由要合理,其次就是看照片及短文是否配合,最後就是看照片的技術。拍得漂亮而又貼題的話自然會較高分。」關於圖片與文字之間的關係,他說:「攝影與文字不一定是相反,而是可以互相幫助的。我們平常會先以眼睛去感知世界,然後再透過文字去敍述,進行補充。」談到這次的入圍書籍,會否偏重於文字而沒有圖文書籍時,謝至德直言自己未有負責20本入圍好書的評審,但他認為:「沒有攝影書或圖畫書入圍並不緊要,重要的是書本文字的質素。我始終都鼓勵讀者去閱讀文字,而不要讓圖像去左右自己吸收知識。」
香港書獎評審之一,曾出版《美荷樓記──屋邨歲月.鄰里之情》兼資深新聞工作者的張帝莊,談到這次入圍書單,不免嘆氣:「唉,有太多好書了,雖然有20本的名額,但還是有一些好書未能入圍,十分可惜。當然每個書獎也會有很多不同的機制及評審,限制了一些非面向大眾的書籍。但整體而言這次書獎也是很難得的,像是一些沒有太多人為意的好書,又或是較文學類型的書也能包覽於其中。」對於最近香港出版界,張帝莊提到:「最近有關香港本土議題的書增加了很多,在雨傘過後大家也開始對自己身份及香港未來更加關注。這次的入圍書中也可以看到有不少有關本土議題的書,像是較正接的《香港研究作為方法》又或是較隱晦的《寫托邦與消失咒》。這很正常,也是好事,因為作家在寫作時接觸到現時香港的不同議題,故此或多或少也會融合在其中。」
香港兒童文學作家潘明珠同樣為是次評審,他特別推介《樹懶的森林》與《獅子與鳥》二書,更即席翻開《樹懶的森林》,操作內裏的立體元素,介紹這本Pop Up書(立體書)的元素及關於保育的故事內容。他形容與《獅子與鳥》對比,《樹懶的森林》是動的一面,而《獅子與鳥》則是靜的一面。《獅子與鳥》是童話繪本,吸引潘明珠的地方在於混合了中國水墨畫的留白元素,並與關於離別的內容相配合,帶點點哀愁但又不會過火。同樣為評審的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長葉錦蓮,則提到自己選書時多以教育角度選擇,但面對大量的入圍書籍仍感到十分為難:「好書實在太多了,要在這麼多的書中選出來實在很困難。所以我只好本著教師身份來選擇。香港書獎是較為多學生注意的比賽,所以我自己選書時也會考慮到是否適合學生去看。我們沒有選的書並不代表否定那些書,只是看待的身份及選書角度不同。」
獲得決選資格的書目計有:(排名不分先後)
- 《小王子的領悟》
- 《小蘭齋雜記》
-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
- 《心》
- 《回首香港七十年──我們有過的歡笑和唏噓》
- 《低調的吶喊:《突破》雜誌研究 1974-1999》
- 《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
- 《虎地貓》
- 《是荒誕又如何》
- 《香港的抒情史》
- 《香港研究作為方法》
- 《唐滌生戲曲欣賞(二):紫釵記、蝶影紅梨記》
- 《記憶後書》
- 《無常素描:追憶奇斯洛夫斯基》
- 《獅子與鳥》
- 《寫托邦與消失咒》
- 《誰把爛泥扶上壁──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
- 《樹懶的森林》
- 《龍頭鳳尾》
- 《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
應邀擔任「第十屆香港書獎」的評審委員來自不同文化範疇,包括:
-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
- 嶺南大學訪問學人吳美筠
-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
- 教育工作者兼自由撰稿人張灼祥
- 作家兼資深新聞工作者張帝莊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張燦輝、
-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陳智德
- 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淑嫻
-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葛亮
- 專欄作家蔡東豪
- 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社區閱讀發展總監菜姨姨、
- 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長葉錦蓮
- 兒童文學作家潘明珠
應邀擔任「一個閱讀的理由」的評審委員包括:
- 文化藝術工作者馮美華
- 詩人兼攝影師廖偉棠
- 視覺藝術工作者謝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