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皆尋覓著劇場新形式的今日,在兆基創意書院上演的「2012 黃金之門」卻反其道而行之,嘗試把劇場簡化,回歸其祭祝的傳統。整個演出如其說是「演出」,其實更接近一個「儀式」。進入劇場前,觀眾需要先選擇一塊與自己有感應的樹葉,然候通過一條放了幾盞燭光的「隧道」, 來到一條「道路」。「道路」中心的地上,放著一塊毯,上面佈滿一些與瑪雅文明有關的圖騰,似是某種陣法。同時,有人拿著似是聖杯的物體在該處作著某種儀式。由於距離不遠,觀眾還能嗅到從杯中滲出的香薰味道,淡淡的煙霧化於空中,彷彿把觀眾帶進了另一個世界。然候,主持人又介紹起瑪雅文明中一個習俗,就是向樹葉吹氣然後燒掉,喻意把煩惱托付給樹葉,由它把煩惱淨化, 讓你得到重生。劇場門口放著一台用作燒樹葉的熱鍋,主持人請每位觀眾都一起參與這個儀式,再脫鞋進入劇場。進入劇場後,可見劇場中央有一個圓形陣法,演員則靜坐在陣法邊沿,身穿古老而帶點祭祀味道的服飾。劇場裡並無明確的觀眾席與舞台之分,觀眾被指示與演員同樣圍著陣法,就地而坐。 所有觀眾皆坐好後,演員們便開始跳他們的「神聖舞蹈」,演出亦正式開始。
對不少觀眾來說,尤其是筆者所看的學生場,以上的表演形式是相當新奇的。然而,它的「新」卻來自它的「舊」。眾所皆知,戲劇的起源來自祭祀。不論是西方戲劇的酒神祭祀,抑或東方戲劇的巫祇儀式,劇場從來與祭祀、神靈等密不可分。應該說,劇場本身就是一個儀式。亞里士多德在其名著《詩學》裡提過,戲劇的作用是淨化觀眾。而無論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追求,希望觸動觀眾情感的劇場,抑或布萊希特所提倡,希望觀眾能保持客觀理性批判的史詩劇場,最終都想戲劇能造福人群。而古時的祭祀儀式,不也以「淨化萬民、造福天下」為目標嗎?
2012 黃金之門嘗試透過最古老的做法,在現代劇場中辟出另一條路,結果是可喜的。筆者也很久沒試過能如此平靜地進入劇場,用身心去體驗,而非用腦袋去分析整個作品。而整個作品的主題是希望透過2012 世界末日預言喚起人們對自然和生命的覺醒,亦與這個古老的表現形式十分相配。現代誘惑太多,無數的資訊充斥了我們的生活,五花八門的新科技玩意反令我們遠離真正養我育我的大自然。2012 黃金之門提醒我們在這眼花繚亂的新時代的立身之法,要回歸自然, 回歸基本。一切革新皆離不開傳統,或者回歸傳統,會是劇場發展的新出路也說不定。
不過,今次2012 黃金之門的演出,雖在形式選擇上有可喜之處,但亦有不少可改善的地方。首先,其雖然參考了傳統的祭祀作為主要表現形式,但也在作品中滲入了多媒體的元素,如介紹世界末日預言時使用的簡報和卡通式動畫。不是說不能把傳統與多媒體結合,但這次結合的效果明顯有點強差人意。選用多媒體去訴說世界末日預言的故事之做法,感覺上是為節省功夫的考慮更多。現在這種結合雖能清晰快速地把有關世界末日預言的資訊傳遞與觀眾,卻令之前精心鋪陳, 回歸祭祀傳統、自然、基本等氣氛在一瞬間破滅,有點前功盡廢的感覺。而為了配合「多媒體」的使用,還套用了「未來」的背景設定,用兩個身穿航空服的演員配合著一個「機器人」去解釋世界末日預言。由於反差之大,使訴說世界末日預言一段變得兒戲。雖然今次劇作的重點不在於大家相信預言與否,但世界末日預言是一個很好、能引起觀眾反思的媒界,由於不善的處理令其功用減弱,實有點可惜。筆者明白,這可能與演員的演繹亦有關,而大部份演員均只是普通學生, 而非受過專業訓練的舞台劇演員,在演繹上不應過份挑剔。但這亦引申後來不少儀式性的集體表演如舞蹈、打鼓等,演員的表現皆「不到位」,簡單來說是功夫未到家。除了第一只神聖舞蹈外,後來的舞蹈與打鼓的表演均予人徒有空殼,缺乏內在感覺的印象,有時甚至連那「空殼」的形式亦未熟練得表現準確。這難免會讓整個表演失色的,特別是當你想如此認真地做一個「儀式化」的劇場。筆者知道這類與學生合作的作品難免有限制, 但筆者看過不少外國學生的自發表演亦能做到專業的水準,更相信香港學生在能力上絕不比他們遜色,所以還是有點挑剔地提出了以上問題,希望日後若有類似的表演,創作團體能多加注意,讓香港舞台能更上一層樓。
但終歸來說,我挺欣賞是次演出的。其不但在形式上為香港劇界添一點新鮮,更因駐校藝術家的計劃,讓學生得以在早期便接觸到不一樣的表演形式與體驗。這對劇界的發展,無疑是健康的。
觀賞場次:2011年5月27日 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