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百貨」的珍字,據尹麗娟的說法「有珍貴之意,亦取其真與假的諧音,藝術珍品與雜貨,真品與複製品,在貨架上安然並存」在坪石邨昌興南貨士多裡,各種日常貨品擺放有序,中間夾雜了倒模而成的藝術品,陶瓷及青瓷打造的「假雜貨」栩栩如生,藝術品的空間錯置產生了一種奇異、有趣的視覺效果,亦向觀眾拋出了一個問題:藝術品只能在畫廊或美術館展示?這批藝術品全都在江西景德鎮一陶瓷工廠生產,花了三個月完成。和彩虹色《Everyday a rainbow》相較,今次作品是純白和素色作主調「白色給人純潔之感,我特別想讓街坊覺得這是陶瓷,另外是青瓷作品,青瓷予人一種古董的感覺,然而作品的形態卻是日常用品,於是這一種差距產生一種張力。」
選擇在屋邨小店內設展,能喚起街坊參與是重要的。展覽開幕前一天,已引來大批街坊圍觀,摸摸藝術品,更有人搶閘買了兩棵陶瓷白菜給孫女填色,老闆阻也阻不了。尹麗娟本為浸大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校園對面是屋邨,故常路經此地,留意到這小店每晚七點總有一班熟客一起喝啤酒,傾偈至夜深,在充滿人情味的小店做展覽更容易產生一種社區連結。雖則接洽期間小店老闆一度猶豫,藝術家亦尋得上環畫廊空間,然而展覽最終落實在兩個地方同時舉行。
尹麗娟的作品,喜歡以倒模日常物來探討陶瓷傳統手藝、物料特性、物的存在及其價值。當人們視倒模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無特色,她卻可以創造出萬千變化。譬如她試過不以傳統石膏模製作複製品,受羅蘭巴特的《明室》啟廸,從攝影的菲林探索一種正負概念,當攝影留住瞬間,複製了時間,她凝定、複製的卻是空間。今回複製的「珍百貨」,想法是顛覆班雅明所說,「藝術品本有著一種靈光,是複製品所欠缺,機械複製的創作使藝術品的靈光消退」,試圖把藝術的靈光,重新放到複製品之上。
雜貨店老闆對於藝術品在自己的小店展覽由當初的猶豫、「唔知搞咩」到今天的「好玩」,表示歡迎,過程中亦顯示了藝術家成功拉近了社區和藝術的距離。「每件陶瓷也很有趣,藝術這回事我不認識,內藏太多學問」,當藝術品進駐他的店內,讓他覺得藝術原來很容易接觸得到,「想不到能以這種形態,在我的舖頭裡出現。」公眾反應之熱烈亦可預期——上環畫廊在12月23日開賣當天出現長長的人龍,大部分作品被認購,現時更已全數沽清,留待展覽完結一併帶回家。而無論是認真撰寫的導賞手冊、內裡拋出大量關乎藝術價值的詰問,及多場免費公眾活動如講座及流動拉坯機體驗課,都讓人感受到藝術家要讓公眾切實體會陶瓷藝術的一份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