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富裕,從何而來?
今日挪威的富裕,不是從天而降,一切有跡可尋。二十世紀初,挪威人生活窮困,自然資源稀少,加上國內市場太小,成年人若不離鄉別井補貼家庭收入,並將土地與農場留給家人,生活也許更一團糟。也許是挪威人相信人定勝天,終於感動上天,僅僅七十年之間,挪威失業率接近零。儘管石油與天然氣令挪威有可觀的收入,但他們絕不揮霍,更成立石油緩衝基金,留給下一代、發展新產業及投資到世界不同地方,展現出自制及負責任的管理,羨煞旁人。
有遠見,有國力,難怪挪威擁有很多免費福利。不過,福利國家總要照顧為數不少終日無所事事的國民,於是挪威政府提供免費就業諮詢及職業培訓,致力讓所有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不同觀點的媒體亦有政府補助,不受金主與財團左右意見,以免資訊單一化。你的管理如何,你的國力也必如何,如此以人民為先的國家,挪威怎能不是最幸福的國度呢?
冰島如何在破產後,再次崛起?
維京人所建立的北歐國家,全部都有議會制度,唯獨冰島是最早成立,可以說冰島是全世界第一個通過投票建立的國家。雖然民主制度領先一步,但行得太快,亦是時候反思。二千年頭,冰島開始出現經濟泡沫狀態,但表面卻是一片繁榮安定,冰島國民意氣風發,瘋狂海外置業。通常突然置富,都是大災難的先兆。直到十月,冰島銀行清盤,股市重創,冰島幣值暴跌,還要欠下外國巨債。結果呢?冰島人痛定思痛,人民當家,以左翼國家作主軸,重新出發。
你以為故事已經完結,但重建總要堅持平等原則。國家破產,求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不二法門,但IMF信奉的先助資本家脫貧,與左翼政府背道而馳。冰島人再次全民公投,拒絕為冰島銀行家瘋狂行為負責,拒絕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拒絕讓下一代背負巨大債務。長話短說,冰島國民咬緊牙關,使得冰島經濟迅速復甦,更提早償還很多國際債務,甚至堅持興建 Harpa 音樂廳,以追求藝術的自信撫平了國家破產的傷口。
瑞典除了宜家家居(IKEA)及H&M外還有甚麼特別呢?
每年八月,瑞典傳統有一個派對名為「Kraftsvika」(小龍蝦派對),一個鮮有可以在公開地方狂歡的節慶。醉酒與狂歡,還有瑞典最出名的飲酒歌曲助興下,這就是瑞典,一個自由的實驗國度,一個最歡迎移民的北歐國家。開放式教育,沒有課室,沒有上課時間,學生自己訂立學習目標,相信香港的家長們未必能夠全盤接受。
開放式的共識文化是瑞典管理學最重要的元素,由政治到商業機構,人人都可以表達己見。這一種人人平等去到一個誇張的程度,就是當公司需要推行任何決定時,你就連最低級的職員都要詢問下意見先。太重視每個人意見,會否拖垮了國家發展的進度呢?如果人人都有意見,令你覺得太麻煩,那麼瑞典起家的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就不會在當地發圍,成為了拯救音樂產業的英雄,會否令你更欣賞這種平起平坐的文化呢?
曾經是北歐最野心勃勃的強大丹麥皇朝,是甚麼原因變成自信的小國呢?
當拿破崙稱霸歐洲時,丹麥只想獨善其身。萬料不到英國竟然炮火轟炸首都哥本哈根,威脅丹麥不要加入法國行列。於是英國愚昧的攻擊導致丹麥不得不投入法國懷抱,自此丹麥國力不在,挪威被割讓給瑞典,又失去冰島,甚至後來加入了德國納稅黨的懷抱,成為希特勒納稅德軍的補給後盾。
留戀過去,不如痛定思痛,將焦點重投自己身上。有一句丹麥諺語展現出它們的民族浪漫情懷,「外頭失去的東西,一定可在內在中尋回。」(Hvad udad tabes, skal indad vindes)。你可以說丹麥自我封閉,但這一種封閉卻有助國家重新振作。十九世紀以後,丹麥藝術文化開始蓬勃,神學家/哲學家齊克果寫下了存在主義最經典的作品、洗衣女工兒子安徒生寫下了世界聞名的童話故事,還有如雕刻家巴特爾.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丹麥皇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包諾維.奧古斯特(Bournonville August等等,這些人物慰藉了丹麥人的心靈,明白到善用手上的資源,簡單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