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是安身立命之所?
當初導演對編劇的印象是頗積極的人,會尋找不同渠道來豐富自己,如他及後申請不同獎學金往外地遊歷及學習,回來後予人不同的印象,「由2012年認識他,到現在的轉變,我覺得是有把他的心路歷程放進劇本內,當然故事人物、情節是虛構,入面也有好多隱喻……愛情對我來說始終是一個包裝,最主要是人去了另一個地方,怎樣生活,怎樣找到一個安定的位置。」
你與這個城市的關係是怎樣的?他說:「就好像同一個戀人拍拖,不斷有變化,從初相識到了解,從了解到有默契,然後有些拗撬,我覺得已成為我的一部分,是生命軌跡上的一部分。」既然《驕傲》與飄浮及安定有關,那麼,安定下來是否重要?「我覺得各人有不同的狀態及選擇,有人喜歡漂浮,有人在漂浮中尋求永恆的家園……」然而劇中的男主角Jason(王維飾)於內地成長,在香港工作,是專業人士,卻對現時的狀態、生處的環境感到迷失,及後與Tanya(黎玉清飾)相遇,互有好感,卻因各自的障礙,退縮或向前。馮蔚衡說:「一開始以為劇本淺白:以愛情講中港關係?但細閱後便發現不是,是有關『根源』。其實不只是新移民,香港人也會有這種感覺,其實全球化之後,好多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流動性愈高,那種失重、無根的感覺……或許由另一種病態才會達至這種空虛。」
即使Tanya生於香港,但二人也屬於漂浮狀,只是Jason特別明顯,而二人也有共同之處,就是害怕孤獨,渴望有另一半理解。事實上,當你走進陌生的國度,又或熟悉的地方已人面或文化全非,就算這曾是你的「地頭」,走不了,改變不了,自己也是難以適應,就只好當作在外地飄流。
在異鄉飄浮的失重狀態
王維分享對Jason一角的看法:「絕大部分的台詞也能觸動我,因為我本身也是異鄉人,20歲才來香港,兩地的價值觀及發展也同時在經歷,我比劇裡面的Jason更好,王維都叫Jason……你係咪專登架?」編劇立刻笑說不是,是巧合。王維於廣州成長,1998年加入香港話劇團,現在他已成家立室,他說現在這刻是經歷「過」了,所以要落地。「我明白那種飄浮,唔知自己何去何從,要在這裡生活幾耐,要買樓嗎?這個是人性,通常有少少挫折就會對號入座,覺得你睇我唔起,認為自己受盡欺凌。」
問及今次有何挑戰?王維曾出演王昊然的作品《爆·蛹》,但《驕傲》的風格卻與上次有很大的差異,「他說這次也是一個突破,特地寫一個與以前線性故事不同的戲,以大量對話、思辯的風格,所以台詞的量比以往多,如其中一場戲,與Tanya首次見面時已經談人生、子女、愛情,坐下談18分鐘,是劇場較少見的。」因為劇本充滿大量思辯的對話,王維提及就往常的劇本會有整個動作線——因為一件事件而受到刺激,再交流;事件結束,對話就完。但這次基本上一開波就係講概念、感受,「好彩我對這些觀點也有感受……所以也不知從何說起呢,但你說是否駕輕就熟?現在的我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我初時也與演員說,可能要在對話中找動作,我是有意識去做這個嘗試。主題是關於異鄉及異鄉人,因為我自己也是個異鄉人,也曾在不同的城市生活過,所以這個感覺好強烈。」王昊然說,異鄉的感覺,就好像在太空「浮下浮下」的狀態,可以說是整個劇的一個主題及意念。他憶述第一次圍讀時,有一位並非從事戲劇相關工作的朋友離開後說「有啖氣谷咗喺度」,消化後再講,結果在半夜收到來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感受等,最大的感受是有一種刺痛的感覺。
無論身處異地,又或是熟悉的地方變得陌生,譬如香港,甚至世界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宇宙飄流嗎?劇名雖為《驕傲》,但談及的內容遠遠不止於此,在我觀看的部分彩排中,已令人聯想起身份認同、孤獨、尋找的旅程、自我定位等字眼。導演馮蔚衡覺得這套戲有趣之處是,不只一個角度,而Jason的迷茫、驕傲則是因為太貪心,又或不知心之所向?問題又再一次拋出,「我哋今時今刻講呢樣嘢,其實都好身歷其境,我好期待大家睇完有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