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空間一共劃分成十個單元,包括「腕底雲煙」、「江山勝景」、「仿古山水」、「花鳥雜畫」、「仙佛世界」、「寫貌圖真」、「國色天香」、「揚州逸韻」、「粵地丹青」及「玉臺妙墨」。從空間佈局可感受到古代中國畫作品,無論題材、風格流派都非常豐富多元。香港中大藝術系榮休教授莫家良介紹說:「今次將館藏集中展示,希望能加深觀眾對中國傳統藝術品的認識和理解,以至進一步瞭解作品背後的歷史和文化環境。」率先介紹的是《幽亭遠岫圖》,此為現知僅存的一件活躍於十四世紀元代陶鉉款識的作品。「題材上屬盛行於元代畫家間以描繪隱居處,來反映文人生活與內心世界的書齋山水。此時由於士人的出仕機會漸少,中晚期更因兵災橫行,士人被迫避禍山林,因而出現了大量寄託林泉之志的山水畫,其構圖多是枯樹、空亭與平遠水色。畫家並沒有追求鉅細無遺地畫出特定場景,改以理想的水鄉平野畫寫隱士居所意象的作法。畫面清疏簡寂,全以墨筆畫成一幅一河兩岸式的水鄉風光。前景置一為樹竹圍繞的無人涼亭,畫幅左側於中景與遠景處各畫一突出水面的低緩山丘,增添了河景層層後退的層次感,證明類似的畫法於元代中晚期逐漸成為一種隱居山水的流行範式。」在其它山水畫展品中亦不乏名家之作,包括文伯仁(1502-1575)的《煙江疊嶂圖》、董其昌(1555-1636)的《仿各家山水圖》、龔賢的(1618-1689)《燕子磯山水圖》,及石濤(1642-1707)的《花果圖》等。
展覽也首次公開展示多件珍品,包括在花鳥雜畫方面,(傳)祁序,約十一世紀的《牧羊圖》,描繪流行於宋代的田園放牧題材,畫面亦可見梅竹雙喜的吉祥意象。還有,林良(約1436-約1487)的《松樹雙鳥圖》。宗教題材方面,則有明代浙派人物畫大師張路的《仙人瑞鹿圖》。至於人物寫真,佚名的《王士禛賞梅賦詩圖》反映了中國文人肖像畫於清初發展至巔峰的勝景。在「揚州逸韻」中鄭板橋的《竹石圖》,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即已成為文物館的重要收藏。而在「粵地丹青」裏顏宗的《江山勝覽圖》則為罕見現存明初廣東畫家的作品。
特別一提的是在「國色天香」主要介紹明清時期女性題材繪畫的代表「美人圖」。 此類專畫單一女性人物或女性群像,畫中人物大多無特定身份,皆有柳葉眉、櫻桃小嘴、削肩、纖指、體型瘦弱、氣質嫻靜端莊、衣著裝飾華美等,符合及說明了當時的文人與大眾文化對理想女性形象的形塑與特質。除了著重表現女性人物的姿容樣貌外,作品內可能蘊涵的詩意情懷也是它流行於當時文人圈中的原因之一。展品中尤其是多於畫上題寫畫面所欲表現與女性情愛生活相關的詩詞文句,其中顧洛(1763-約1837)的《鬪香圖》以盛開的梅樹與手持梅枝的仕女便是很好的範例。另外,活躍於十九世紀的顧春福,其《桐蔭仕女圖》就是描繪圓形窗洞後的女性人物與窗前的梧桐樹。在此單元中,也特意選錄了一件佚名的《女孝經圖》,陳述出除「美人圖」之外,仿古作品亦不少見。
強調女性外貌、風韻的「美人畫」於明中期開始流行,與當時盛行的青樓文化相關。由較早的吳偉(1459-1508)、唐寅(1470-1524)及杜堇(約1465-1509)等人物畫大師,其筆下所繪的青樓情景、名妓畫像,至明清時期品評青樓女子的百美畫冊等,盡是男性畫家對女性人物的描繪。事實上,北山堂亦廣收女性畫家的作品,然而名妓筆下的丹青卻少見以人物形象表現自我,多是以文人墨戲題材,強調其具有與文士並駕齊驅的文藝素養。在「玉臺妙墨」裡,就有因善繪蘭竹而聞名的晚明金陵名妓馬守真(1548-1604),其《雙清並秀圖》以雙鉤白描畫成的蘭花與以沒骨墨筆畫成的竹枝。女性畫家畫寫女性人物形象的例子也還是有的,且常為閨閣畫家用以自娛。金禮嬴(1772-1807)的《美人芳樹圖》畫了一半身仕女人物於倒垂的梅樹下捻花聞香的景象,作品除展現了她對詩詞畫史的熟稔,畫中圖像與詩文、梅枝與仕女的配置設計,以及精心勾勒的花蕊、花瓣、髮絲、頭飾與衣著紋樣等,皆顯示了她高超的繪畫功底與清雅的藝術品味。雖然關於女性畫家的文獻記載與能留存下來的畫跡,相較於男性畫家來說少得多。對女性畫家的研究更是至近年才備受重視,可這絕不是因為女性畫家於畫法畫意上不如男性畫家。從館藏文徵明(1470-1559)玄孫女文俶(1595-1634)的《蝴蝶圖》就可看出她堅實的寫生功力,畫中蝴蝶、花卉品種皆可清楚辨識。而明清文學家冒襄(1611-1693)的姬妾蔡含(1647-1686),善長以不輸男子的雄健筆墨畫喬松墨鳳,深得當時文士珍藏,其《仿夏㫤橫松圖》更是冒襄贈與過訪之方亨咸,即順治四年的進士,的作品。最後,可見展覽希望藉由所挑選的女畫家,從她們各自不同的題材與畫法,反映女性藝術的多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