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走下去
目標清晰的Peggy,自此便逐步向目標邁進,她開始在課餘時上不同類型的當代舞課堂,令自己對舞蹈有更多認識,慢慢發掘身體的可能。與此同時,人也變得更為開朗,她說:「有了目標令我生活得更開心和積極,亦認識到不同階層的朋友。雖然少了時間與家人相聚,幸好他們仍是無限量支持我!」可是在香港要當個演員實在不易獲得支持,琪琪說她也猶豫過:「身邊有很多人勸勉我,說應該先念完大學再走演員這條路,這較有保障。中學畢業後我也想過放棄,但一天媽媽忽然在凌晨時分敲我的房門,提醒我演藝學院開始接受報名,於是我便把握機會,入讀了演藝學院。」長大後的琪琪沒有忘記兒時幻想,並透過戲劇體現了出來:「當時演出演藝學院製作的《結婚》,請了好些親戚來看。當中舅父跟外婆的關係本來不太好,但演出後舅父忽然說要多謝我,原因是他看過演出後,發覺要珍惜跟媽媽的相處時間,要好好擁抱外婆,二人關係自此變好了。我想起我的兒時幻想,發現除了唱歌可以『拯救世界』外,原來戲劇可以真正感動和改變別人,也不是純粹站在台上享受觀眾的目光。」
現時的工作
把夢想變成職業,日復日的排練和演出,二人又如何保持當初的熱情?琪琪說:「要自我提升就必需每次演出都落力排練,多作嘗試和檢討。幸好團員之間會經常互相提點,而且因為是長期合作,大家都互相了解,因此意見都很受用。此外,劇團會不時安排團外的藝術家或由團內資深藝術人員帶領工作坊,一方面可以學習新事物,亦可以提醒我們一些表演最基本的東西。因此工作坊絕對是寶貴的機會。」同樣地,大部份專業舞團都會在每天排練或演出之前安排技巧課,令舞者能保持狀態和有充足的熱身,Peggy 說:「技巧課十分重要,早上好好活動一下身體,與身體來個晨早對話,可以令排練發揮得更好,更精準。認真對待技巧課可令人整天精力充沛,渾身是勁!」身體對表演者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工具,Peggy 就試過因意外差點不能演出,她憶述道:「記得一次綵排時我坐在大型道具下面,突然道具從高處墮下,直撞到我的膝蓋上。當時我還以為沒大礙並嘗試起身,但雙腿卻痲痺得沒知覺。到了第二天演出當日,早上起來時雙腿又腫又痛,唯有靠針灸減輕痛楚。結果演出總算順利完成,證明意志力和鬥志可以戰勝一切!」
然後又如何?
接下來的日子,二人又希望演甚麼角色或參與甚麼製作?琪琪直言最希望擔演音樂劇的女主角,此外就是參演賴聲川創作的劇本:「很想演《如夢之夢》的顧香蘭,很喜歡這劇本,很喜歡感情細膩的戲。長遠點希望有機會自編自演,以此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而Peggy則希望演一個「瘋子」角色:「想挑戰一下自己,到底可以跳得幾癲。無論在情緒上、 精神上、思想上對我來說都很有距離,因此想了解更多。」最後,筆者必需問一個殘酷的問題——假如有一天不能再表演,你會想做甚麼?在這問題上,Peggy 似乎比較有心理準備:「做後台工作吧!這是最容易接觸舞蹈的工作之一,不能跳舞也可以近距離成就舞蹈演出。或者有關兒童的工作也可以,因為我喜歡小朋友。跳舞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工作而是生活一部份,不能跳舞應該會很不開心。」至於琪琪,她聽到這條問題就如電腦「hang機」般,呆了一陣之後說:「不做演員的話我真的不知可以做甚麼,可能會去離島開小食店,會完全離開這行業。但日子一定會很過得糾結,鬱鬱不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