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下的變遷
城市的景觀往往是由「萬家燈火」所組成,這也是香港雕塑家馮力仁其中一件作品的名稱,作品以數棵不銹鋼製成的「大樹」為主要形態,樹幹上有些小窗戶,內置的LED燈會在入夜後亮起,為作品點綴之餘,亦代表着城市稠密的居住環境。樹必有根,藝術家亦以九龍半島路徑的地圖作為樹根的模樣。
此外,樹枝上亦可見不少霓虹燈招牌;而上面的樹冠則是一間間灰色的小樓房、天秤及竹棚,馮力仁解說:「構思時我在想香港人關心的是甚麼?首要的是居住環境,而我想藉着這些標誌性的香港景觀,透過作品表達香港密集的生活及不斷發展的面貌。」馮力仁喜歡在作品中加上一個「人仔」,這次亦不例外,他表示「人仔」可以是觀賞者自己,又或是藝術家自己。大眾可靜下來思考自己在城市裏的生活經歷和感覺,及甚麼是理想的城市生活。
馮力仁在構思作品時亦希望在公共藝術及展館內的作品之間取得平衡。他表示:「公共藝術大多會是一些簡單而易於明白的造型,我希望以大眾能接近藝術品的意念來創作,這裡就像無牆的展館,目的是希望大家對公共藝術的欣賞有不同的體驗。」
「無牆」的建築迷宮
在梳士巴利花園的草地上,亦展示了馮力仁最新的作品《無牆天地》。這件作品頗具玩味,看上去像是個黃色迷宮,仔細觀察會發現是由約三十八座唐樓的建築架構組成。他說:「兒時在唐樓成長,因此對此有深刻的感受,這件作品用上真實的唐樓建築做對照,讓觀眾仿如置身其境。」
馮力仁希望觀眾以輕鬆的心情遊走其中,用另一個視角欣賞城市景觀。兩件作品中,也少不了「樹」和「山」的題材,馮力仁表示:「一個城市不可只有樓宇建築,人亦需要自然。」那麼為何稱為《無牆天地》?「你試想想只有框而無牆的世界會如何?簡單、人與人之間無隔膜、加深溝通和了解的理想世界,我們的城市能否變出另一片天地?」
《歲月飄流》的足跡
「藝術館有自己的改變,尖沙咀這個地方亦有自己的轉變,所以我決定由此切入。」香港建築師蕭國健如此解釋道。他創作的《歲月飄流》由兩件黑色的組件形成,形態像木船,他以1955年建造的中式帆船「鴨靈號」為創作原型。「鴨靈號」在七十年代末作為觀光船至今,是香港現存唯一仍在海上航行的傳統中式帆船,見證着香港的成長與轉變。他創作的《歲月飄流》是根據「鴨靈號」的手繪建構圖重新設計,比真實尺寸細三分之一,製作過程充滿挑戰。難度在於船身的金屬十分纖薄,卻要打造成船身的弧度,所以需要專業師傅一鎚一鎚的敲出來,因此船身並非光滑無瑕,可見工匠用心刻鑿的痕跡。
蕭國健捕捉了帆船的剪影,把當中的負空間呈現出來,再以白色石屎為地基承載作品,這樣的黑白對比是受香港攝影大師何藩所啟發。他在構思時參考了不少尖沙咀的歷史及資料圖片,而何藩拍下的黑白攝影作品當中亦有不少漁港照片。這次作品展出之位置更恰巧是當年船隻泊岸的位置,因此蕭國健希望透過藝術品,模仿昔日船隻泊岸的情況,他說:「我想有點故事性,大眾看到作品之餘,亦可對這個地方有更多的認知。」
公共藝術的其中一個意義,在於將觀眾與藝術品在一特定空間構成一種關係,無論是《歲月飄流》所捕捉昔日海岸的故事、《萬家燈火》展示的城市發展面貌及《無牆天地》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盼望,都就城市的各種面向作出不同詮釋與反思,邀請大眾以另一種視角一同思考關於「城長.成長」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