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界的行規,如要找武師演出,不是個別邀請,而是由負責人先找到一個「阿頭」,根據劇情需要而提出要多少名武師,由他負責安排人手。韓燕明師傅就是香港幾位炙手可熱的「阿頭」之一。
韓燕明:以學戲避過上山下鄉
來自浙江的韓師傅十多歲時進入戲校學戲,他坦言是因為可避免上山下鄉。「而且是鐵飯碗嘛!」還因父母也是戲行中人,所以對他的決定也有一定的影響。他因為好動所以選擇了向武生方面發展,後來為了進一步鑽研功夫,他更私下拜師學藝,「當時只用兩枝酒便可當作學費了。」韓師傅當年身為浙江京劇團的團員,曾隨團於大江南北演出,當中不少戲還是由他擔綱主演。
這樣打滾了20年後他便南下移居香港,純粹因為太太是香港人。初來甫到,不知道有戲可演,所以他有工作便做,包括裝修之類。後來入了當年位於荔枝角的「宋城」表演,認識了戲班中人,才知道香港原來是有戲曲演出的。經人介紹之下便開始了他在香港舞台的工作。「雖然不是京劇,但我可以演武打及翻筋斗等,只是不能唱粵曲吧!」韓師傅更曾參演電影,但演了幾年後,他決定還是專注於舞台戲曲演出,「因為覺得發展不大,而且動作電影危險性大,不需要任何技巧,只要有膽量便可以。」當年 30 多歲的他為免受傷影響生計,還是回到自己的老本行來,那時武打演員人才缺乏,不愁沒有發展機會。
內地武打演員要學身段功架
在內地,要培養一個武打演員並不容易,沒有三、五年天天鍛鍊的功夫不會有成績,不過一旦成才就不愁沒有演出機會。因現時在內地的戲班走的是高檔路線,票價高達 800 元,而且無論演員及戲班皆採取精英制,在少劇團多觀眾的情況下,有真材實料的武打演員頓成搶手貨。說到香港的武打演員,韓師傅認為相對內地來說水平不高,在內地要學身段,懂功架,較為專業;但本地的只要識翻筋斗便可接受。「那些只可算是雜技演員,但你不能隨便找一個電影的龍虎武師站到台上來演戲曲的。」在內地,政府有系統的訓練接班人,人才不成問題;但香港需要自發及自費學習,武打演員這行當根本無人問津。在老一輩退下來後,就全靠內地來港的支撐了。韓師傅說:「香港的粵劇已漸漸著重武打演出,加上演出頻密,武師的前景還是看好的。」
元輝曾拜于占元為師
韓燕明提及香港缺乏年青武打演員,只剩下老一輩的,那元輝師傅便應是那其中之一。聽見元輝的名字,很容易便叫人想到出名的元家班,沒錯,他便是于占元師父的弟子。輝哥自小便接觸到戲行,「因父親是當年的粵語片演員,我看電影時很喜歡于素秋,透過父親認識了她後,得知她父親收徒弟,心想她功夫這麼厲害,于師父應更勁,所以在父親提議下便拜入于師父門下。」他當年只有 8 歲,入門後由師父改名字,無論男女都採用「元」字排列,較他早入門的便是成龍及洪金寶一輩,他已是屬於于師父後期所收的了,他粗略估計,這麼多年應有過百的師兄弟妹。「當年是需要簽約的,寫明學師 8 年,幫師一年,生死約,即是期間若出了意外師傅不用負責。」
畢業後卻找不到京劇可演,只能在夜總會表演中國舞及舞獅,後來因粵劇開始加入北派元素,他才有重回舞台的機會。直到十多年前,他在演藝學院兼職教戲劇學院學生基本功,而戲曲系則另有來自內地的老師。但在香港,無論是演藝學院或是八和學院的學生,也是沒有專攻做武打演員的,所以武師這行當便只有靠內地新血補充了。「這是大勢所趨,亦幸好有他們才能彌補這方面的缺失。」
吳國華:入演藝習武
以上兩位師傅都認為本地缺乏新秀入行,但鳳毛麟角的倒也找到少數中的一個——今年 21 歲的吳國華。「小時候因看朋友演大戲,便愛上這熱鬧及充滿挑戰性的表演,在母親的支持下便開始練功,及後還進入演藝學院正式學習。」其實他是有意成為一個全面的演員,但明白到武打功夫要趁年輕打好根底,所以現時主要是集中於武場戲演出,文場唱曲,日後再加鑽研。至於會否視之為終身職業,因入行為時尚短,要看日後發展才能決定。「暫時演出機會還不少但不穩定,而且待遇不高,所以難測未來,不排除有轉行的可能。」
難得找到有志的新苗,但現實環境未知能否令其茁壯成長,因為武師這獨特的行當,正如許多傳統行業一樣,正面臨嚴重缺乏接班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