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媽的藝術生活
「不要低估老人家的創造力。」我們對於老,很自然地有一種迷思和遍見,以為人老了就甚麼也不懂,甚麼也忘記,做不到任何事。「老人家漸漸腦退化,有些忘記了的事,其實都儲存在他們的海馬體內,只不過連結不起來;但我們就用藝術將它『打通』,故引發出來的不單是藝術創作,還有人生的智慧和記憶。」梁除了運用繪畫和戲劇,更以氣味、觸感和工作習慣來引導長者,目的是透過老人最熟悉的方式,激發起他們的創作力。「我們曾遇到一位老公公,他以前是木工,製作過很多非常巧手的傢俱,於是我們找來一張模型設計圖,請他製作小船。當時他有些手足無措,但運用他熟識的技巧,他自然很快上手。」此時梁拿起一條圍裙,上面引有一些奇異、趣怪的生物,色彩斑斕。「你想像到這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婆婆畫的嗎?我說這些圖案像宮崎駿一樣厲害,但當她知道這些圖案會印在圍裙上時第一個反應是:『不要,我一生人都做家庭主婦,再看到圍裙就令人生氣』。我想說是,這些創作,不單止令老人家得到自信,亦令她們得到自由和自主性。」梁亦從一位老婆婆身上得到靈感,以她的人生作藍本,製作出一張安樂椅,當參與者坐在其上,再拿起兩邊的手,感覺就好像一位老人家在擁抱著你:「這位老婆婆以前做媽姐,但老了沒有家人照顧,而且眼睛和身體已經不太好,每次見到她,她都會緊緊地擁抱著我,然後會在我耳邊唱很多傳統的兒歌。」而每當坐上去時,安樂椅就會響起老婆婆錄製下來的兒歌。「從與她們的相處當中,我感受到人老了以後同樣能關心身邊的人,更想感受到別人的關懷和愛護。」
改變人思維的藝術方式
對梁以瑚來說,社群藝術除了令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也有一種團結作用,一起發聲,讓人看到作品以後亦感受到他們的內心。「但某些機構和政府卻希望能快快見到成果,這怎麼可能?藝術創作需要時間來發酵、學習,特別是長者。」相對其他社群藝術組織,全人藝動會花更長時間,和服務群體相處、了解。「有些做社群藝術的團體,只和群眾接觸兩三個月,甚至是數小時,這能做到好的作品嗎?我要這些作品不只是玩的作品,更是能觸及人心靈的作品。甚麼叫社群藝術?就是用來改變那群人的思維,甚至讓他們知道應有的權力,再用這種權力去發聲,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情況。社群藝術是應該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他們感受到愛和關懷,尋找到人性中最好的一面,能夠坦誠相處。這是一種相會,當打開了心,美麗的事物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