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雜記】歌手與樂團的crossover
July 25, 2019
藝民談 音樂
本文轉載自2019年7月號(vol 94)《△志》

最近林一峰與香港中樂團第二次合作舉辦音樂會,我也有參與統籌和編曲的工作。通常中樂團或管弦樂團與歌手的合作,音樂上的結合大致上有幾個方式,一是歌手與樂團,或是歌手與樂團再加上流行樂隊,又可能是歌手與樂團再加少量流行節奏樂器。
如果從樂團角度出發,編制上只有歌手和樂團對他們來說是最理想的,因為樂團中的各種樂器及樂器組合的音色會比較清晣地讓觀眾聽得到,而且現場聲效(acoustic)亦與平時沒有歌手的情況較為相若。但由於沒有流行樂隊在節奏上的幫助,在演繹一些流行節奏感較重的樂曲時就會比較吃力。因為有些歌曲的靈魂主要來自結他、低音結他和爵士鼓等的節奏,沒有了那些靈魂樂器但又要達至這種效果是很難的。例如要用幾支低音大提琴齊奏去模仿低音結他就會沒有那麼靈活和跳躍,又或是用幾位敲擊樂手去演奏不同樂器來模仿爵士鼓的效果等。所以除了模仿之外,亦可以考慮重新更改編曲方向來配合樂團的特質。但前題是當然要想到一個令人驚喜的編曲方向,否則只是為改而改。
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配合樂器組合的特質去選曲。例如在選曲上考慮,有甚麼歌是用樂團去演繹會更有效果,或是在編曲中用到中國樂器會更有意境等等。用這個方向去選擇合適的歌曲,音樂會的效果就會更理想了。如果在選曲上沒有很大彈性,加入流行樂隊作伴奏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可以互補不足。樂團的精隨是音色的變化和強大的氣勢,而流行樂隊的強項就是對歌曲節奏和速度上的掌控。當然,能合兩者之強還是互相削弱,還看編曲。
Profiles Block
Facebook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