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發現設計美學
提及遊樂場,當然會想起遊玩、歡樂的感覺,因此《魔笛遊樂場》就是透過音樂、影像、動作等媒介,把包浩斯的基本設計原則:運用幾何圖形及強調紅、藍、黃三原色的設計美學,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及在愉快及充滿色彩的氣氛下向大小朋友呈現出來。負責動畫設計的黎達達榮說:「我們覺得小朋友在約一小時的情況下可以吸收不同的資訊,而我們又不是教一些十分複雜的理論,是些一看便會明白或理解的事物;而動畫就好像一個小老師,讓小朋友明白這些設計的概念。」顏色、形狀、比例、材料等都是《魔笛遊樂場》的主題,觀眾與動畫可怎樣互動?如他們會提供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濾鏡鏡片,透過特製的動畫,用濾鏡觀看,觀眾便會看到不同的景象,便可從中了解顏色的混合,不同的材料,又或一棟樓的結構等。
「我們希望觀眾在劇場內看見的都是日常、生活可接觸到的事物……我們家裡的每一張枱及櫈也可能有Bauhaus的理念,因此小朋友可以立即與自己生活的環境做一個對照。」他舉例指有個章節是關於比例,這樣的概念看似簡單,但他們希望以此來說出在設計中,比例與人的關係,如一張枱、櫈,這些日常用品,與人的比例有十分重要的關聯,坐得舒服與否,也需要在設計上做眾多的資料搜集及試驗。那麼如果利用紙皮製作一件屬於自己的衣服,又應該怎樣理解當中的比例呢?若你走進劇場,便自有分曉。
不過,驟眼看《魔笛》與包浩斯並沒有關連,然而製作團隊之一的黎達達榮卻表示,兩者亦有共通之處,「例如《魔笛》內有很多『三』的元素(劇的內容、節奏),而包浩斯亦與『三』有關,如以三個顏色來做一個教學基礎,三個形狀來做設計的基本,所以我覺得她們暗地裏都是有互通的,雖然我們都是沒有特別顯示出來,但進入劇場將會看到很多精彩內容。」
跳出「圈」的想像
既然包浩斯重視幾何圖形,進念在此運用三個圖形,分別為圓形、正方形及三角形。提及圖形,亦不難想像與呼拉圈有關,但如果在劇場內出現正方形及三角形的「圈」會有怎樣的情況?呼拉圈舞者及導師許傲群(Grace Hoop)於2013年開始接觸Hoop Dance,其後遠赴柏林深造,並參與不同類型的呼拉圈藝術節,這次她利用三個形狀的圈,與一眾舞者配合音樂砌出不同的圖像。她於去年亦曾參與《BAUHAUS魔笛》的演出,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把《魔笛》變成兒歌版本後,一開始跳正方形舞蹈,全部小朋友也大笑起來,他們發現「原來正方形可以這樣用來唱歌,當我拿出配上LED燈的呼拉圈時,亦是全場驚嘆。其實小朋友的反應十分直接,開始時也有些擔心會有悶場,最後整個節目十分豐富,氣氛很好。」她通過身體的動作及呼拉圈組成不同的圖案,讓小朋友去理解設計的基本概念,就像她希望突破大眾對呼拉圈的想像,這不只是運動 ,而可以是舞蹈,甚至藝術一種。
透過實驗 創造新形式
其實早在2010年,進念已把《魔笛》改編成兒童音樂劇,之後分別再在2015及2017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及豐富內容,然而去年他們正式把包浩斯的建築及設計概念融入莫札特的音樂中,成為一個多媒體唱遊音樂演出。黎達達榮笑言:「今次的目標當然是開心、好玩」,但今年與上年不同的是特設「戶外遊樂場」及「小紙偶工作坊」,觀眾可以這些作為「熱身活動」,其後再進入劇場體驗箇中樂趣。他說:「我們是一個實驗劇團,我們亦在揣摩及嘗試接觸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兒童也是一些很有潛質的觀眾 。」進念的受眾只是成人觀眾嗎?非也,進念卻在進行各種嘗試,就像包浩斯的教學強調透過實驗來尋找新的形式一樣,發掘及創造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