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姊妹》
《三姊妹》出自俄羅斯短篇小說作家及劇作家契訶夫筆下,講述三姊妹身處於俄羅斯一個小城鎮裡,時刻想念小時候在莫斯科的美好時光,縱使有一番抱負,奈何無處能讓其大展拳腳,只能鬱悶乏味地留在小鎮生活。這故事好熟悉,是不少香港人的縮影,《香港三姊妹》正結合了香港及《三姊妹》兩個部分。
《香港三姊妹》是一齣「戲中戲」,講述一個正在排練《三姊妹》的劇團,其中三名演員在現實生活裡各有正職,各自面對疑難和困惑,排練中一直安然無恙直至有一位演員失了蹤。整齣戲會分成多個段落,每個角色有自己一個故事,似是在閱讀一篇篇短篇小說。契訶夫編寫的台詞精簡,加上愛麗絲劇場以極簡主義方法演繹,觀眾從開場不久便能直接了解角色性格,有別於傳統戲劇舖排。
研習極簡主義 編寫劇本
找遍《香港三姊妹》傳單都沒有編劇,但有七名編作演員。原來早於一年前,陳恆輝決定了新一趟旅程要探索極簡主義,演員們已經分工合作,研習各個類別的極簡主義和契訶夫生平,然後互相分享。例如︰極簡主義建築師——安滕忠雄、音樂界的史提夫.萊許以至史訶夫與莫斯科藝術學院的關係等等。對這領域及原著建立了扎實的基礎認識之後,再聚首一同編作《香港三姊妹》。
如此費神籌備一份分組研究的巨型課業,演員、導演、設計師在過程中學習良多,更能掌握劇本精髓。極簡主義旨在將事物去蕪存菁,並不表示將作品縮減至「甚麼都無」。劇團了解到箇中意義方可揀選重要的對白,設計簡潔到位的影像、配樂、舞台和形體。陳恆輝一句到尾︰「簡潔至最後你就會問︰『到底做戲為何物?』都是在探討生命。」劇場和生命一樣都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延續劇目生命 劇場與教學融合
不少劇場旨在消費觀眾情感,大家發洩過後都把劇本忘記得一乾二淨。為了延長劇目生命,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設有導賞手冊。陳恆輝認為劇場人亦是文化人,演員和設計師可透過文字與觀眾分享他們排練時所遇到的困難或簡單解釋劇場裡觸及的理論。導賞手冊既沒有框定觀眾該如何欣賞一齣戲劇,反之能提供適當資訊誘導大家多方向詮釋,思考劇場背後的多重意義。而且生命裡或會遇上相關經驗,例如近年較多女性主義的反思,劇團希望導賞手冊在觀眾的人生經歷裡可以幫得上忙。
除了導賞手冊,這趟「旅程」亦設有免費講座,多面向地介紹極簡主義。另外,劇團亦有到訪中學舉辦「新類型劇場創作工作坊」,學校可選擇以中國著名劇作家曹禺或英國的莎士比亞做主題。工作坊不為培訓小演員,亦無意為學生演出,而是透過戲劇方法、策略去思考,有點像art-jamming。例如學生可以對角色發問問題、為曹禺擺一個定格姿勢、又或代入莎翁想像他面對某事物的反應。學生所學到的戲劇技巧有助他們建立批判思考,深入地探求不同學科。
旅行的意義在於了解世界,與此同時不斷自我發掘。早在《香港三姊妹》上演之前,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已就這次《劇場極簡主義探索計劃》完美地示範了戲場如人生,不斷學習,沒有鬆懈,從研習極簡主義以至與觀眾及中學生分享劇場的難題和意義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