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源起
藝發局自 2001 年起參與雙年展,除首年由藝發局及康文署提名及邀請策展人之外,其餘各屆均採用公開邀請計劃書的方式。但自上屆起,藝發局突然宣佈與 M+ 合作,由 M+ 策展團隊揀選藝術家參展。此舉被喻為「黑箱作業」,不少業界人士認為當局決定有欠透明度,而且未有交代與 M+ 長遠的具體關係為何。
李俊輝、周俊輝、林嵐、程展緯、楊陽、鄭怡敏(阿金)、魂游等藝術家發起「要求公營藝術機構合乎道德的作業方式」聯署,最後共收到 201 個聯署,要求藝發局交代事件。
關注事件的藝術工作者再於 2012 年 10 月 3 日舉行圓桌討論的公開論壇,邀請藝發局主席王英偉、行政總監周勇平及 M+ 行政總監李立偉到場對話,當晚亦有約 130 位業界人士出席。但會上雙方像各說各話,據說王主席以超時為由「拂袖而去」,大家最終不歡而散。由於局方與業界未能衷誠溝通及尋求共識,事件最後亦不了了之。
無心與公眾溝通
獲選藝術家李傑於威尼斯舉辦個展及於香港舉辦回應展過後,藝發局終於今年 6 月 26 日宣佈繼續與 M+ 籌備參展下屆雙年展,由藝發局負責統籌及監督,M+ 策展,並同時發表上屆雙年展的檢討報告(報告撮要下載連結:http://www.hkadc.org.hk/UserFiles/download/55VB.zip)。對此楊陽認為藝發局的做法並不恰當:「報告與宣佈下屆做法的消息同時發放,但其實應先發佈報告,與業界和公眾溝通,才再決定是否真的與M+合作——這樣看藝發局像無心或沒有責任心,去與公眾和業界溝通。」
報告幾乎一面倒讚許上屆參展的成果,楊陽認為,好的報告應有好和不好的分析:「正如我們申請藝發局資助時,也要指出自己不好的方面。但這個報告只講好的一面。」同時,報告又加以貶抑過往幾屆由民間策展團隊策劃時的弊端,例如「曾有策展團隊未能履行計劃,及計劃出現財政赤字,而引起法律訴訟」;因申請人申請覆核而令籌備時間縮減至 6 個月,但由 M+ 策展則有充裕的一年籌備時間;以至策展團隊國際人脈網絡不夠 M+ 策展人廣等,楊認為這樣的對比並不公允:「(局方)按著前幾屆來判斷今屆成果,過去也有好的方面,不必這樣比較,也不應混淆,應該有每一屆個別的檢討報告,而不是混在一起,以過往幾屆的不好來 justify(反證)今屆的做法。」
報告中又指出,每一年找來不同的策展團隊,令策展經驗不能好好承傳,楊則回應指:「藝發局應制定好本身的機制,不應靠一個人(策展方)去傳,藝發局應有結構,每人的經驗累積應由藝發局去協助承傳,但藝發局似沒有計劃或願景這樣去做,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M+ 與藝發局的關係模糊
楊陽又認為藝發局迴避問題,從未回應為何最起初會找來 M+:「現在以結果來反證自己的做法,是有點自圓其說……這樣做很危險,不理本身的原則與目標,單單以結果倒過來評價做法,身為公共機構,這樣做很有問題。」
藝發局在報告中對 M+ 幾乎有讚無彈,楊陽卻帶出了另外的向度:「他們談及 M+ 的口吻,像 M+就 等同『專業』與『國際脈絡』,但其實反映出藝發局對藝術社群的發展或業界仍然不太清楚。香港的藝術家也有國際面向,當然機構與不同的團體之間也可分工;但藝發局像壟斷了對國際的想像,國際也包含 critical discourse(批判論述),而不是市場推廣、(入場)人數、媒體報道數量,這樣的看法很淺薄。
「當然大趨勢也是這樣子的了,也要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位,但更應全面去看,若看重國際上的 presence(在場),那又有沒有長遠的宣傳方案﹖若下一屆不再是M+ 那又如何﹖總不能短視只看一年的。」
另外報告中引述李立偉談及策展自由很重要,楊對此尤感突兀:「策展的自由從來都重要,也不是一個人或只應用於M+,應在公共層面一起提醒這個價值,因這是與公眾攸關的,而非抽離的情況。將專業與民粹二元對立,是很 sensationalize(危言聳聽)的。」
難與藝發局做同業
楊陽批評指,藝發局沒有追求真相的承擔,而態度單向,難以溝通:「求真是藝術家一直的追求,現時卻看不到如何與藝發局成為同業……他們的姿態就是:我有權去委託策展團隊,現在本末倒置 ,沒有吸收或認可過去大家的溝通,只不停『煲』大 M+,有點醜怪,我也感到羞愧。像去威尼斯雙年展這樣享負盛名的展覽,有業界支持,出到外面才光彩嘛﹗」她又重申,藝發局是協助的橋樑,應有自己的方向性和原則;就像局方現今審批撥款,也多有自己委託的項目,長遠亦影響著整體的發展。
楊與一些藝術工作者亦相約了藝發局民選委員陳錦成,了解這件事和當中的程序,但認為現時還須由外至內去激化制度,因委員在大會內有相當的制肘。她又表示,視覺藝術組成員亦期望可在開始籌備後下屆雙年展後,進一步討論 2017 年往後的工作,以及探索威尼斯雙年展以外的其他可能。「但畢竟藝發局今屆任期只到 2016 年底,他們有自己的限制,現有制度又有沒有其他的創新呢﹖」
到底藝發局的官僚制度該如何打破,與業界的撕裂又可如何修補,似乎是相當棘手的課題,比要辦好在威尼斯的展覽,更見艱巨。
相關文章:
楊陽撰文回應香港藝術發展局「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2013 檢討報告撮要」及 6 月 26 日宣佈與 M+ 博物館合作參與 2015 年威尼斯視藝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