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劇本探討人性
King Sir 說,他最愛探討人性的劇本。就好像他最近為中英劇團執導的、由劇作家Peter Shaffer寫成的《莫札特之死》,說的是人的慾望和妒忌:「作者用了人對名利、權勢的慾念去描寫。他不單利用了薩里埃利和莫札特之間的衝突、薩對莫的才華妒火中燒,他更寫高了一個層次 : 薩里埃利是通過莫札特去向神挑戰。」
King Sir 對上一次執導此劇已是1983 年的事。問他上次和今次最大的分別?「當日我用的是莫札特時代的戲服和佈景演出,今次則是現代的佈景和服裝,因為我想觀眾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觀看這二人的內心。其實人的慾念、人性的弱點,無論哪個時代都沒有改變!」
一切從「羊咩」開始
原來King Sir 與戲劇的緣份,始於一隻「羊咩仔」:「我在幼稚園扮羊咩仔當然甚麼也不懂,只是覺得很好玩 (笑),其實到中學時才稍為正式地接觸到戲劇,第一次踏台板演的是莫里哀的戲。」(其實他當日在培正中學讀書,不但讀書成績好、愛做話劇,更是校內的田徑好手!)後來到美國耶魯唸戲劇系碩士,使King Sir 獲得更專業的訓練 : 「我雖然讀表演系,但中午也會去縫衣服,會從街上的鞋舖拿一些鞋盒回校做佈景,也會爬高去處理燈光。」
「觀眾為何要來看我的戲?」
幸好他畢業後隨即返港,也多得他多年來在香港話劇界、電視台、大專戲劇教育方面帶來不同的貢獻。在King Sir 的導演生命裡,也著實跨過很多不同的挑戰:用18 日的時間排演一齣話劇;把百老滙音樂劇改成廣東話演唱;一齣劇試過用上五十多位演員,安排進出過場也費煞思量;為香港觀眾引進外國荒誕劇等。「其實每次執導一齣劇,我也問自己 : 觀眾為何要來看我的戲?這和上一次有甚麼不同?我也會想這個戲對演員是否有更大的挑戰?」
King Sir 愛為自己設下挑戰,在演戲方面也可看到:可憐的推銷員Willy、瘋瘋癲癲的亨利四世、被忌恨沖昏頭腦的薩里埃利、奸到出汁的李察王... 或最近備受歡迎Morrie 教授。無論哪個角色,總之他演起來,總是唯肖唯妙,入木三分。「我覺得要演活一個角色,真的主要靠劇本吧。由劇本的白紙黑字,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在裡面去找劇作家的目標和動機,如何描寫角色的心態和轉變。」不過當然,比如是《莫札特之死》,他認為從閱讀關於莫札特的書籍,寫給父親或太太的信,或是音樂史上對薩里埃利的描寫等,都會有幫助,「但主要還是揣摩劇作家用甚麼心態去描寫角色。」
悲劇 vs 喜劇
與King Sir 細數他過往執導過的話劇,筆者覺得King Sir 較喜歡以風趣幽默的手法來處理劇本,就以社會處境劇《登龍有術》、《側門》為例,不過他覺得也不是絕對。
「其實我很多類型的話劇也喜歡做,不是說一定要做正劇、悲劇,喜劇或鬧劇,但往往搞正劇或悲劇的時候,我會想找一些可以令觀眾放鬆的地方,令他們看話劇的時候不會迫得好緊,感到好大壓力,表情硬崩崩,看也看得舒服。」他將之比作擔演一個壞人角色時,他會想這個壞人有甚麼可愛之處;況且好人也有不好的時候,這樣處理可令角色更具立體感。
「演喜劇和悲劇是各有難處的,不過如果你問我,我會說演喜劇難少少。引人笑比起令人感動落淚難,有一些好悲的事情發生,你自然有一種好傷感或感動的情緒。但令人笑呢,如果某一句笑話或台詞的幽默感你捉拿唔到,無論在意義或節奏上,就算只差一點點,觀眾就不會笑了。」
King Sir 二三事
01. 最欣賞的劇作家
他欣賞寫《小城風光》的劇作家曹爾頓.懷爾德,《推銷員之死》的阿瑟.米勒、《慾望號街車》的田納西.威廉斯,還有《莫札特之死》、《馬》的Peter Shaffer。
02. 劇本心頭好
在King Sir 執導過的眾多劇本中,比如《小城風光》很得King Sir 歡心:「我在1964 年已經開始做這個戲了,做過好多次也導過幾次。我覺得真是很應該每隔五年做一次,讓年輕人可以看到,因為它的確令我們想起人生裡生老病死的過程,也令我們感到需要愛惜身邊的人。它會刺激我們去想,人生中可能有一些事情做錯了,或是還沒有體會過。」
03. 新計劃
「我仲有好多戲想做啊!我有一個心願,想將香港或中國的文化編寫成劇本,再在香港或國內,甚至國外上演,將之宣揚開去。我心目中一直想做一個孫中山的音樂劇,當然這個要很大資本,未必可以這麼快便成事。我也想將四大美人編寫成一個劇本,四個美人在一個劇本裡出現,她們的變化和角色的心態都會帶來很大的新鮮感。還有我也想寫文天祥的劇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