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舞蹈作品 現代舞導賞匯
是次節目門票作公開發售,市民亦可購票入場,而今次劇場內不乏教師、中小學生,單以今天進場人次已達200位學生。燈光驟暗,學生們也自覺地靜下來。接着,台上燈光射向一隅,那就是藝術總監曹誠淵。他徐徐地道出現代舞與傳統舞的分別,雖然現代舞沒有所謂準則,但亦可從三個特性理解:「個性,原創性和時代性……個性就是忠於自己的感覺,勇於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展現不一樣的個性。」在接著演出的《褪色的獨白》(選段),由李捍忠及馬波編導,曹誠淵亦在此深入淺出地介紹舞作特點,編舞馬波把自己的各種身份,如女兒、學生、妻子、老師、母親等角色,以舞蹈表現出不同感受。簡介完畢後,11名舞者進場,「好美啊!」這就是坐在我身後的幾位小學生說出來的讚嘆聲,真摰且毫不掩飾。其後亦是這樣以講解及現場舞蹈互相穿插,梅花間竹,讓大家對現代舞有基本的印象。今次《棱‧角》就是由七組當代舞作品選段:《褪色的獨白》、《尋找大觀園》、《圓2:源流》、《冷箭》、《滿江紅》、《十月》、和《超速》,皆是中國當代舞發展以來的代表作,也展現出現代舞的三種手法:具象、抽象及意象。
走進劇場 體驗現代舞魅力
小學生齊聲道:「又係馬波?」,對,這次節目內馬波編舞的作品有四個;及後在《超速》的尾聲時,螢幕上顯示出字句,眾人齊聲讀出,在日常的劇場,這樣的情景應該不會發生,然而,他們在最後卻無視了「規則」,不理會成年人的眼光而讀出來,這正是節目有趣、可貴之處。曹誠淵表示,希望學生不只是站在門外觀望,而是可進入門內,這節目就像一個方向,讓人看見了現代舞的多元,他們將來亦能慢慢了解,擴闊視野。《棱‧角》已於全國巡演,不少舞者也是首次回家演出,有些舞者的父母在看畢表演後才明白子女選擇現代舞的理由。那麽,曹誠淵亦是首次嘗試這種結合講解及舞蹈的演出形式嗎?非也,「我在1980年已經第一次入學校作講解,第一所學校是鮮魚行學校,那時沒有9年免費教育,也沒有操場,只是在停車場表演。香港當時也沒有現代舞,1980年7月是第一場演出,只賣出50張票,我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便逐間學校打電話,所以這次對我來說是延續。」
走進學校 「舞‧出個框框」
曹誠淵分享那時最厲害的是一年總共前往99間學校表演,這次計劃以300間學校為目標。CCDC副藝術總監(教育)梁曉端表示,是次計劃的宗旨就是多元,最重要是如何表達自己個性,希望學生可以體驗劇場。「舞出個框框」學校巡演就是重要節目,四位教育藝術家演出三段舞蹈及戲劇,讓學生輕鬆地了解何為現代舞及其歷史,並從中反思各種動作的意義,最後更邀請學生上台共同完成舞蹈,從而令他們明白不要因為覺得現代舞抽象而抗拒接觸。「昨日有老師分享:『今次是一個大突破,顛覆了我們對現代舞的看法』,我們希望老師是與學生一同欣賞,而不只是以帶學生出外或參加活動的心態。」除了學校巡演、入劇場欣賞表演外,亦有教師、學生工作坊。開學至今已有67間學校參與,反應甚佳,她表示小學生的投入程度可以說是90%。計劃嘗試令學生懂得欣賞舞蹈外,並作更深入的探討,以引導方式讓學生感受自己的情感。
談及藝術教育,梁曉端認為藝術教育不單是教育,而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學生不再只是吸收黑板或簡報內的知識,而是像一個科學家去觀察,留意及創造。在學生及教師工作坊中,曾以蝴蝶的生態作舞蹈創作的內容,這涉及理解生物的成長、特徵,再轉化以舞蹈來表達。其實香港不只是學生在忙,教師也在忙,還有空間作舞蹈教育嗎?她笑說:「我見到參與的老師亦有一種想改變的慾望,學生不是需要規範,而是要一種創意,培養 intangible ability。我相信大家也在追求新的教育概念,我們作為藝術團體,就是提供支援,希望以舞團及教學經驗,作出整合,尋找舞蹈教育作為課程設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