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News:A
張煒詩:張
羅士廉:羅
陳思光:陳
A:請問這次展出的作品有否主題名稱?有甚麼意思?
張:我將會展出三組作品,尋找平衡(二),連繫和未來境地,皆是圍繞一貫的創作題材「平衡」與「關係」。作品借助物料上的不同特性,如恆久的陶瓷、通透的玻璃和脆弱的線,互相配合起來創造微妙的關係,希望以作品當中的張力、和諧與對比、相同與不同、理性與感性,說出「平衡」與「關係」對人的重要性
羅:這次展出的作品主要有兩個部份,其中一部份是上年個人展的作品,關於自己個人成長的事物及小故事,這些故事有趣地連繫到其他人,在創作及展出期間也有很多朋友產生共鳴。另一個部份是很多年前的作品,像是信件一般,一塊一塊的陶件,創作持續了好幾年。
陳:這次展的作品主題為《Salt Baked》(鹽烤)。 這個系列是從最近在羅屋民俗館的當代藝術裝置中挑選出來的。二千年前的羅屋民俗館是客家村莊,是來自香港柴灣老村的村屋唯一例子。這個陶瓷裝置靈感來自羅屋民俗館廚房中傳統的客家菜「鹽烤雞(客家古法鹽焗雞)」,應用準烹飪工藝和材料製作陶瓷片。 由於在製作過程中大量使用鹽,陶瓷片的顏色會褪色,表面脫落,就有如老房子經歷了時間變化,而將來亦會遇到許多不確定性。
A:為甚麼會有這個創作念頭?
張:念頭始於唸大學時一些偶發性的陶瓷練習;看著那些小件,意會到一點有趣的平衡意味,於是分析它們的可塑性及如何可以發展成為完整性的作品,「平衡」概念就由此而建立了。當「平衡」概念達到沉澱、反思的階段,「關係」這想法便自然衍生,讓自己在創作上找突破,找創作上更合適、滿意的答案。
羅:近幾年香港有很大的轉變,無論是環境、文化認同或個人身份的轉變,大家也變得較為重視。對於我這個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的人而言,最有改變及衝擊的時間也是近十年,而我也過了人生一半,令我回想到很多以往的事情及轉變,很自然便做出了這個回顧自我的作品。能經歷到這些轉變,也可以說是很榮幸,雖然這些小故事可能很個人化,但這些小故事也是香港那個年代才會發生的場景,在那時候隨處可見的。
陳:我的作品經常在歷史記錄和敘事之間交錯,往往會發展到不同的媒介中。我對於透過陶瓷的成型,燒製和實驗發挖歷史的層次很有興趣。這系列是從最近在法國的現代藝術裝置中選出的,這是《Hi! Houses》(邂逅老房子)的一部分。這個項目旨在重新以藝術考慮及再利用老房子的空間。羅屋民俗館是為這個項目選擇的老房子之一。我負責的地方是廚房,根據項目目標及老房子的背景,創造了這個《Salt Baked》系列。
A:你如何看待這次參與倫敦START的藝術博覽會?
張:明白藝術博覽會是藝術買賣場,有商業考慮的藝術活動。我不抗拒這種模式,但在接受藝廊的邀請前會考慮雙方理念是否接近和是否能賦予我足夠的創作自由,不希望只流於商業化。希望利用此機會讓各地人仕知道多一點香港當代陶藝的發展,當然如作品能售出,那麼在藝術與商業之關獲得很好的平衡成果。
羅:很高興能被挑選到參與這次藝術博覽會。我一直認為香港的陶藝界發展一點也不差,而且與現代藝術走得很近。這次的藝術博覽會以現代藝術為主,我認為有香港陶藝的參與這一層意義較重大。這是肯定了香港一班有想法有技巧,能夠用陶泥去說故事,講述到香港的社會時事。
陳: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海外藝術博覽會,十分高興能夠在展會上展示一些概念作品。 由於《Salt Baked》系列原本是一個特定地點的作品,固此一些作品經已修改,以便為觀眾提供不同的角度。
A:你認為現時國際陶藝界的作品風格普遍如何? 與香港的陶藝作品有否分別?
張:今天,國際陶藝界的包容性很大,實用性、裝飾性或概念性皆並行發展,風格非常多元,尤其是在較大的國家或地區。而在細小的香港,相對沒有那麼多元化,但香港的陶藝教育發展已很成熟,在一些學院被受重視,如香港藝術學院等,培養了不少陶藝界中流砥柱,以概念或實驗性出發探討陶瓷這古老物料如何在現今科技發達的世界在藝術上的意義和定位。
羅:現時國際上的陶藝界真是百花齊放,技術上又或是釉彩上甚麼玩法也出現過。以亞洲來說,台灣與飲茶的文化貼近,固此作品有較多關於茶藝的;日本有相當多的傳統文化,陶藝與那些文化有很多交流及衝擊;中國有很重的傳統包袱,但也有很強的學習力,一下子學習了世界不同的陶藝技術。對比之下,香港的陶藝家一直以來也較為邊緣化,在藝術市場上較為弱勢,也正因為如此有較大的創作空間,包袱也較少,固此創作較自由,會有很多精彩及不同樣貌的作品出現。而香港陶藝界與世界的陶藝界接觸得很近,很多技術及材料也與外國無疑,所以分別不會太大。
陳:由於全球化的關係我不認為現在國際上的陶瓷藝術有一種普偏的風格樣式。當然一些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藝術家能夠包含不同的作品風格及元素,香港則相對沒有如此強烈的的傳統文化,而且也較為鼓勵培養較多元化的風格。
START art fair
日期:2017年9月14-17日
地點:英國倫敦Saatchi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