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油街到牛棚
「始終油街比較接近市中心,而牛棚則在市中心邊沿的地方,也沒有地鐵到。」從油街到牛棚,接觸的觀眾層面也變得不同:「我們接觸得比較多的觀眾,都是本身對我們的節目有興趣,或是這裏的街坊。反而平日會行開畫廊、去開博物館那一批觀眾會少了。而油街無論藝術家、professional audience、街坊都有,但是街坊百份比沒那麼明顯,而專業藝術家的比例還相當多。」
另一方面,順路過來看看的人群也少了:「在周圍的配套上,觀眾來到這邊也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好像要特地來這裏才會過來。如果說去開這一區,再過來就比較少。香港人很有趣,去開灣仔,行去藝術中心也覺得遠;這邊也是,比起最旺的土瓜灣區,這邊也遠了一點。」
建立健康藝術生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自藝術家於2001 年遷入前馬頭角牛隻檢疫處( 牛棚),經過十年的苦心經營,牛棚藝術村之名不脛而走,也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
今天位於牛棚的錄影太奇,除了劃出空間作辦公室及剪片房外,還保留了牛房中間的空間,以作放映場地、小型演出、教學或展覽之用。一片白色磚牆,現在就成為了放映錄像的大銀幕。
「最理想當然是有個建築師特地建好一個藝術空間,請我們入去。」Ellen 笑說,但說到尾,還是最希望「攪好」現在位於牛棚的空間。「我們都希望可以令現在這個空間理想一點。我們都看到,在這個位置做了這麼多年,觀眾是愈來愈多。或者可以說喜歡新媒體的觀眾也多了。其實也不是因為地點,而是香港整個環境也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