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的逆轉
不知這是否刻意,但其實這也突破了我的想像︰說起《自由之夏》這詩集,會很自然的覺得,詩是主角,畫是插圖。但這展覽卻顛覆了這樣的預設,彷彿強調著畫的重要、其獨立性,畫並非依附於詩,卻是詩在文字以外的另一種創作。插圖本印在詩集裡面,它被編排在詩之前或後,讓人會在詩之意境中去解讀圖畫的意義。但是展場中展出的圖畫,附近沒有印出相關詩句、連作品名稱亦沒有,對一些不曾閱過詩集的人而言,這些插圖能夠很自由的解讀,閱讀出詩句以外的意涵,甚至從圖畫中想像出另外的故事。
又或從另一角度去看,當畫作是由詩所產生,它就是詩在文字以外,以圖畫呈現的另一面貌。它也是詩,卻是用視覺、色彩、構圖寫成,從這角度看,黃曉楓也就是詩的延伸者、甚或可稱為作者之一,而不純然繪畫著插畫了。也許無法判定哪一種是策展者的用意,但唯一肯定的是︰策展人很想強調插圖的存在。
展場其中一角落也訴說著閱讀這詩集的另一方法,就是透過用電視放映人們朗讀詩句的片段,畫面上沒有字幕,耳邊卻響起人們讀詩的聲音。於是我用聆聽的方式去獲得詩之內容,那也是突破了平日總是透過文字去讀詩的習慣;但同時這編排卻合情合理,因為韻律節奏也正正是詩甚為重要的部分啊。
成品外的過程
在展覽的另一邊放著兩張工作枱,其中一張擺放著寫滿了文字和詩句、反反覆覆塗改修正的筆記本;另一張放著畫作的原稿,繪畫的工具、顏料、間尺、美工刀。這些東西似乎就是《自由之夏》作者璇筠,以及繪者黃曉楓創作所需的物品。這些展品其實與詩的內容無關,卻訴說著創作的過程,教人能夠從其中想像出她們創作裡的付出︰在挑選適合字詞時所經歷的掙扎,在繪畫一幅又一幅插圖時需要不斷咀嚼當中的文字,還有切割紙張時的細心、使用顏料的小心翼翼。這一部分鋪陳了詩集看不到的創作情景。
補完看不見的境地
綜觀整個展覽所挑選的展品及其展覽形式,感覺像要補完詩集以外的地方。包括想將觀者的眼睛放在大多人未必會用心觀賞的黃曉楓畫作上,將其所盛載的內容從詩的插圖中解放,以助釋放出更多的想像與故事;想令觀者試著用耳朵去聆聽詩,領略詩集以書作為媒介的限制而無法提供的音樂美;還有用展示物件的形式,帶領觀者進入成品難以引領的地方,潛入作者們的創作過程。這展覽可謂雖與詩集有關,卻同時帶出新的角度,令有讀詩的觀者獲得閱讀詩集以外的趣味;亦不會令不曾讀詩的觀者感到不知就裡,能夠從這些角度去引發他們對詩集的興趣。
而我也的確是在看過這些展品以後,花了好些時間去翻閱詩集,想要爬梳文字與圖畫、成品與過程間的關係。也許我落入了策展人的宣傳策略?卻不能不說,也許這展覽是恰到好處,能夠兼顧不同經驗與背景的觀眾,令他們都能從中獲得樂趣。
原來其高明處,就是不談詩集本已直接呈現的內容,卻將焦點放在書作為詩之媒介容易被遺忘的部分——綜合了這些元素以後,這些詩的內容就能顯得更完整和立體;而也許,傳遞那些就是辦展覽的必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