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場工作範圍
其實在粵劇舞台上,提場的工作範圍包括些甚麼呢?蘇志昌娓娓道來:「幾乎事無大小都要負責,首先是一條橋樑,作為演員與後台的溝通工具,另外要熟讀劇本,然後安排工作。演出前要就劇目內容找適量及適合的下欄演員,然後分配角色;又要因應角色要求通知服裝部要哪類服飾及數量。至於準備道具及佈景的畫布更是免不了的工作。」但提場的工作還遠不止於此,入台後還要測試音響的配合及設計燈光效果。「以前並不需要甚麼設計,由頭到尾『世界光』(全台燈亮)便可以,但因自我要求,希望有進步及變化,所以不怕辛苦便多做一點功夫。」
到了正式演出的時候,便要戴上耳機,一眼望著台上劇情進展,一眼關注後台的準備情況;口中還要與場地控制員聯絡。假若有甚麼臨時改動,又要馬上通知棚面師傅,工作一點也不輕鬆。昌哥有感而發:「提場工作繁重,但工資不成比例,要養家可是個問題。」其實在發展粵劇來說,確有人才上的需求,因現時活躍的提場只有 3、4 個,而幾乎每日也有超過一台演出,人手並不充裕。如果想入行的話又有甚麼渠道呢?「現時八和與藝術發展局合辦提場班,有志入行者可得到正規的認識。」他認為粵劇的前景是樂觀的,除了有政府資助的演出外還有班主投資,雖有虧蝕但仍不乏有心推動粵劇的人士。昌哥的見解,應對猶疑未決者來說是一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