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屏風前先讀歷史
為了一改這房子予人沉重且黯淡的感覺,石家豪與其團隊創作了色彩鮮艷、富有玩味的《中山踪跡屏風》,以孫中山一生曾走過的七個地方為基礎,曾就此以富趣味的手法,呈現或想像當代人的生活面貌、藝術及建築特色,讓人幻想孫中山背負沉重歷史的另外一面。至於選用屏風,因其是傳統家具,出現在大宅中是非常合理的;而其有作間隔的意味,盛載另一個時代或空間的價值或特色,在介入空間的同時,也不會顯得太格格不入。
要讀懂石家豪和其團隊創作的《中山踪跡屏風》,首先要認識孫中山個人的歷史。觀眾若對屏風一頭霧水,最好還是先逛孫中山紀念館一圈,就能理出頭緒了。但也可以先在此簡介一下︰孫中山於廣東出生,十三歲就往夏威夷求學,十七歲來港繼續學業,後來到澳門當醫生,廿九歲起義,再於日本、南洋等地方流亡十六年,直至1911年革命成功,結束了中國多年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
循歷史創作
石家豪及其團隊依照孫中山一生發展的步伐與時序,創作了一系列的屏風。如孫中山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出生,童年於該處度過,該地有出產地道瓷器——廣彩,於是梁麗雯模倣起廣彩瓷器的風格創作出《廣東清末》。鄭婷婷就孫中山於夏威夷讀書的歷史進行想像,創作出《夏威夷十九世紀》,模擬的是十九世紀原住民皇朝統治下夏威夷的民族圖畫,刻劃出當時熱帶叢林的自然生態。而黃泳珊就參照維多利亞風格的屏風紋樣、香港學院的建築風格,回應了孫中山在港求學的時段,創作出《香港維多利亞時代》。而澳門於十七世紀起就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時代符號為藍白色瓷磚的裝飾,故曹穎祺就按此創作了《澳門葡式》。因孫中山曾留待日本,當時最為流行的就是紀錄世俗風情的浮世繪,故鄭婷婷和曹穎祺就合作畫出了《日本明治》,甚有浮世繪風格。為呈現出孫中山流亡南洋時的時代特色,梁麗雯和黃泳珊以鮮明色彩與中國風格圖案,勾勒出當地文化融合的特色,描劃了《南洋娘惹》。最後,石家豪藉民初上海時結合傳統雕飾及西洋彩色玻璃窗設計,透過描繪當時著名人物,創作《民國初年》來紀念辛亥革命時期。
動機不壞但關係不大
這個展覽,雖本著想要讓人多認識舊房子的動機,但實際效果有多大,似乎不能確定。因藝術品始終與該館的展品有著距離,其關連不算非常緊密,而且對了解孫中山的歷史,也只是提供了當時的藝術風格和氛圍,卻似乎未能補充更多資料或了解他的角度,或未能達到其理想目的。若為保有創作的自由度,如此距離也是必須?但至少吸引到一些平時不會踏足老房子的人,如我,前往參觀一下,也總算是美事。
「邂逅!老房子」石家豪 x 孫中山紀念館
日期:即日至30/6/2017
時間:10:00-18:00(星期一至三、五);10:00-19:00(星期六及日)
地點:孫中山紀念館(香港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