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一起)」乃油街實現「火花!」系列的第 3 炮,由李俊峰策展。李在策展文章中提及到,「在一起」,又或作「自發組織」,是一種由下而上、民間主動、自主地締造改變的組織力量。它反對的是,建制中層層壓搾、剝削的不平等情況,因此自主組織裡成員間並無從屬分等,大家透過平等參與,以討論相議達成共識,並分享成果。而是次展覽中展示的計劃,都是如以上模式運作。
李俊峰表示,今次的展覽分作兩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為「一人做d!」,包括 3 位藝術家與 3 個組織。 3 位藝術家分別為梁志剛的「社區耕種計劃」、盧樂謙之「人民足球」及何穎雅的「油街社區放映棚」,都是以個人身分發起活動,卻引發了更多人參與。3 個組織則有高穎琳帶動的「週街展」、何兆南參與的「百呎公園」,及由浸大視覺藝術院畢業生創立的「吞拿魚獎」。他們均創造了一個空間,以使更多人可在內自由發揮。第二部分是一些回應展,當中有梁御東聯同 BLOKE 的《發生過》、姚妙麗的《有商有量 實現油街》及《假如(死在香港)》,它們呈現了對油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些反思,更進一步強調自發生態的重要性。
自發組織的重要性
李俊峰說道:「例如週街展吧,高穎琳在街上做展覽的時候,她使用公共藝術的角度,創造了平民和一般街坊都接觸到藝術,會有藝術家走來和你聊天的場合。」她在九龍城舊社區的街道、小店做展覽,並以尋寶圖形式紀錄位置,讓人要看藝術就不能不穿梭於大街小巷,和街坊作交流,造訪傳統小店。這一種展覽形式,與一般白盒子的主流展覽形式,帶出了與別不同的效果。
又如梁志剛的社區耕種計劃,它將油麻地區內,各種耕種過程與成果紀錄下來。當中包括無家者芒果王,他在各處空地作耕種,常被政府迫遷,但卻能應用樸門永續設計的多種原理,栽培了多於 60 棵果樹,在邊緣的市區土地發掘耕種的潛力,更為油麻地街坊帶來了令人驚艷的收成。
他指,活動如由官方負責,效果必然沒有如此理想:「一來他們會有很多限制,二來會消耗很多資源吧。反而這些迷你的組織,無論對於建立一個社會的文化,或是本身的城市,它們有最基本的認同感。」他解釋,如近年香港人所追求的民主,都是每個人有參與討論的機會,而這是微型自發組織比官方活動來得優勝的地方。
「主動去做,永遠都比被迫去做來得強。這就是自主組織的意義吧……其次,它在照顧著一些非主流的價值觀。」如不想在區議會規定的社區園圃中種植,你或會對梁志剛的「社區種植計劃」感興趣;若對主流畫廊的白盒子展示方式感厭倦,你或會欣賞「週街展」那別樹一格、親近社群的方式。它們其實都在補足主流系統的缺失。
其實這種自發組織活動,牽涉的不僅是藝術方面,而是整個社會生態:「我們想追求的究竟是怎樣的社會呢?大家可以互相幫助,自己能處理到自己的事,有微細的組織能夠包容到些最邊緣的小眾吧。而不是有一些大的系統,告訴你應該怎樣做。這些貼近基層的微細組織,對於整個社會,是很有意義的。」他提及,自己並非排拒主流組織所辦的一類,只是現在自主活動的土壤正逐步減少,而由資本及體制所推進的生產方式愈見頻繁。
「不過在整個文化的版圖中,我覺得他們是被忽視的;而且大家不知道他們有甚麼價值。但我希望能夠感應到多些人,去留意他們的活動,去參與或者支持他們。」
日期:1/8 - 19/10/2014
時間:10:00 - 20:00(星期二至日);14:00 - 20:00(星期一)
地點:油街實現展覽廳 2(香港北角油街 12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