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創作的人,也許是最不怕孤獨的,陳麗雲把對自己重要的書甚至日記用碎紙機碎成紙條,然後織織復織織,織成衣服穿在身上,大概也已經習慣了獨自一人對著紙碎布碎埋頭苦幹。近年她卻選擇了邀請其他人加入,長達15米的《編織對話》由超過150人共同編織,製作時間逾兩年。甚至於開幕禮當天,有超過50名本地及海外朋友一同於長「布」下編織,最年輕的也不過6歲。
這些參加者當中,有在飛機上坐在身旁見她織得興致勃勃,好奇詢問而認識的新朋友;也有她在法國做展覽時,欣賞她這個計劃而主動加入的。對她來說,《編織對話》成為她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轉變:「那標誌著我由自己開放至別人,一起合作去做一件事,也連繫了不同的朋友,跟以往的作品很不同。」
陳麗雲連自己的日記也給碎了,當然也要求參加者碎掉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書本來編織,有居港近40年的英籍男士編織Queen’s Victoria’s Highland Journals,也有6歲小朋友編織漫畫版《夢西遊》——那一大幅《編織對話》,不單盛載著知識,也有人的情感與回憶。陳麗雲這樣理解:「這樣做令書變得更有意義,像是大家一同分享記憶。我常去不同的國家,也在聆聽他們許多的故事。」
陳麗雲的另外一樣重要作品,便是《身體軀殼》。當她穿上這個雕塑穿梭首爾、巴黎、倫敦與香港做行為藝術時,得到的反應也不一樣:「香港人會不理會或者拍照,但也曾遇過韓國人粗暴地推撞,法國人會好奇地詢問。」透過這個互動實驗,陳在體驗著不同的文化,亦希望身邊的人可以反思現代人彼此之間的隔膜。
ArtisTree是一個樓底相當高,寬敞之餘亦能靈活運用的藝術空間,是以可以容納15米長的《編織對話》,也可掛起陳其中一件高達7米的作品Vision Fragments II。入口一條暗黑的長走廊,掛著許多「飛翔」的書本,引領觀眾走進以書和編織為主的世界。整個展覽的佈置令人印象深刻,聯合策展人吳愷欣及安杰路(Evangelo Costadimas, EC)可謂功不可沒。陳說:「我們得好好利用這麼大的空間,我有問過Simon Birch的意見,另外有Paul Kimber幫忙做場地設計,是整個團隊一同努力的成果。」
確實,藝術家創作時,或許都是孤獨的;然而辦藝術展覽,卻講求團隊合作,藝術就更是與外界接通的重要渠道。試試走進這慢慢編織出來的布網中,是否可看出人與人之間輕輕連繫的脈絡﹖
陳麗雲個人藝術展 “KNITerature”
日期:20/9-19/10/2013
時間:11:00-19:00(19/10 14:00-17:00另有閉幕茶聚)
地點:ArtisTree(太古坊康和大廈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