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牛棚12號空間,與陳麗珠、李鎮洲及紀文舜談及進劇場於4月中在此地重新演譯這部經典文本,是次改編並非為人熟知的索福克勒斯版本,而是取材自美國詩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受現代劇場大師彼得.布祿克(Peter Brook)所托,改寫古羅馬時代著名斯多亞學派哲學家塞内卡《Seneca's Oedipus》(塞内卡的伊底帕斯)版本。在索福克里斯的版本中,所有事件濃縮在一天內發生,我們與伊底帕斯尤如偵探查案般,一步步在不同人身上找尋答案;而泰德.休斯所改寫的版本,劇中基本上保留了原來的故事結構,將繁複的情節,以現代詩形式,化成一段一段對話。有份參演的紀文舜認為,泰德.休斯的文字極具想像力,這種對悲劇的演繹也相當具現代氣息,而其中的悲劇性不只呈現人和「命運」之間的對立,更展現「人」與「人」之間引發的衝突。「泰德.休斯的詩本身就具有自然、野性的特質,所以這些文字讀起來就如同在神話時代、劇中的暴力,令人真切感受到當中的故事,文字的節奏感很強烈,實在難以想像翻譯成中文後,會變成怎樣。」
泰德.休斯版本的創作方式,並非如一般劇作家那樣在排練前已經完成劇本,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版本,就是在排練過程中,根據演員的表現書寫而成。「今天時代不一樣,我們無可能用二千年前那種方式,以合唱團方法來唱頌。如同布祿克當時的做法,我們也在排練期間,不停去尋求更多可能性,結合形體、聲音、音樂與敍事走入二千多年前的語境,讓《伊底帕斯》在現代語境中得到重生。」
李鎮洲就笑言接手這次導演後,每一晚都睡不著。首先是場地本身與劇場舞台有別,他在排練過程更發現到,自己可能不只執導,更需一同參演,「我們並非要將整個劇本改編,只選取了當中最喜愛的部分,再發展下去,可能是文本所沒有的,和我們自身的體驗、經歷有關,但軸心必然是伊底帕斯所引發出來的。因為如將整個劇本演起來,可能要長達五小時,對於要進入牛棚12號這個空間的觀眾,我們必需要保持到他們的注意力。」陳麗珠就提到,得知表演場地為牛棚12號空間後,開始構思整個形式,離開傳統的劇場創作思維。細心留意的讀者,或許會發現是次演出的資料中英有別——《伊底帕斯》英文劇名是The Oedipus Project(伊底帕斯計劃)。「過去多年來做創作,我感到好像變得很公式化。」香港不少劇作製作時間緊迫,往往只有五至七星期來完成,而參與者又要緊接下一部創作,「這過程慢慢變得只為了完成一部劇,大家都『趕頭趕命』忘記享受創作的過程。我相信我身邊擁有一班非常出色的創作人,他們也需要一次演出,可以盡情地發揮。」
究竟他們這一次會帶來怎樣的合作?李鎮洲在訪問期間不諱言想到要逃離這個文本,「我以為這個文本只是一個跳板,但慢慢發現到這個文本的吸引之處,再探索下去,應該帶來更多發現。」
「只因為我們太喜歡這個文本了。」陳麗珠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