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場祭典
不論東西方的悲劇,主角的死亡都顯得非常莊嚴,甚至有犧牲的意味。例如經典悲劇《哈姆雷特》,大仇得報的哈姆雷特王子最後死於王位上,而死去的除了殺父仇人﹣叔父克勞地以外,也包括他母后、愛人奧菲利亞、奧菲利亞的哥哥和父親。在中國的《竇娥冤》中,含冤而死的竇娥搖撼了天地,才有後來的六月飛霜、三年大旱。而現代戲劇《推銷員之死》中,年老推鎖員威利則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兒子的創業本金﹣縱使這不是他兒子想要的。
齊歡唱.同慶賀
不論中外的喜劇都有一個很有趣的現像:結局經常是盛大的婚宴或有情人終成眷屬。例如莫里哀的《Love Is The Doctor》以及王實甫的《西廂記》。劇中戀人都受到父母的反對而不能結合,但幸好還有聰明機智的幫手(如前者的女僕Lisette和我們最愛的紅娘),讓戀人們能衝破障礙,雙雙結為夫婦。
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戲劇裏,無論主人翁經過多少悲歡離合,結局往往也以大團圓收尾。例如湯顯祖的《牡丹亭》,抑鬱而終的杜麗娘最終竟然死而復生,與書生柳夢梅再續前緣。這種「善有善終,惡有惡報」的取向,相信也與當時觀眾的喜好有關。
喜劇的主人翁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就曾經為戲劇下了一個定義: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人的行動的模仿。到了十九世紀,有關對戲劇本質的研討,大致出現了四種不同的說法:「觀眾說」、「衝突說」、「激變說」,以及「情境、實驗室說」。
「觀眾說」的意思,即認定觀眾是戲劇的必要條件,也就是戲劇的本質所在。「衝突說」較廣為人知,指出真正的戲劇衝突必須是社會性的衝突,這種看法可用一句話來表達: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激變說」, 意指戲劇處理的,是人的命運和環境的一次激變。而「情境、實驗室說」, 劇院成了檢驗人們在特定情境中行為的實驗室。
戲劇的性質
與悲劇不同,喜劇的主角常常是社會的低下階層。例如《費加洛的婚禮》,便是講述僕人費加洛與他的妻子蘇珊娜,如何機智地逃過風流伯爵的魔掌;而關漢卿的《救風麈》則是講述精明而有俠義心腸的妓女趙盼兒,如何施妙計救出受丈夫虐待的姊妹宋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