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豪畫了工筆人物畫十多年,是香港一個甚具名氣的畫家,畫作常流露一種獨特的幽默感。問他為何是工筆人物,他說當日在中大唸藝術,才開始與這種畫結緣:「學國畫,最初都是畫山水、梅蘭菊竹這些。人物畫總是少人識、少人畫。」因為當時要唸藝術史,他於是常常翻看這類畫冊,也愛上這種繪畫方式。
「我早前在台北故宮看的一些畫作,有專畫小孩的。從這些畫面中你可看到很多東西,比如畫畫的形式,當時小孩有甚麼玩意,他們愛梳菠蘿髻,有小貓做玩伴等。」他唸藝術時,已很喜歡從這些古畫中找出趣味來。
在中大學畫人物,他要臨摹學畫仕女圖等等。那時始覺得身為現代人,會希望做一些當代題材,「其實20 世紀都有好多人嘗試過,用傳統技巧加現代元素,比如是現代水墨畫等。」而他選的方向,是用傳統的材料和技巧來畫人,不過畫的是一些他想像的東西。
甚麼是工筆畫?
石家豪現時的創作,很多時會用毛筆在絹上畫:「其實中國人最初開始畫畫,是用毛筆來畫的,好像漢代、東晉的人物畫;他們使用的物料多是絹(用蠶絲織成的布料)。」
他說雖然當時已有紙的出現,但真正到唐、宋時,人們才習慣用紙畫畫。看宋朝的蘇東坡的書法,很多還是寫在絹上。「這種絹也經過特別處理的,因為絹本身是濕水會化,以前的人懂得用一種天然物質塗在表面,令它無咁索水,就可以用墨或顏色在上面畫一些幼線。」
據石家豪說,工筆畫其實流傳已久,比如唐朝的仕女畫、宋代的清明上河圖,都是由工筆畫演變出來,但都是以毛筆畫幼線為主。到了元明清後,慢慢興起了文人畫,開始多人畫山水花鳥。「我們一想起國畫,通常都是山水花鳥。其實在中國傳統最古的時候,是以畫人為主的。找畫師畫這些畫的,多是宮廷、皇族、富戶等。」
中國的藝術:剛柔並重
石家豪笑言中國人就會用毛筆,外國人一看,卻未必知道他用毛筆去畫,「他們會問:是不是鋼筆?針筆?因為它的線咁幼,咁規整,應該用硬的東西才可以做到。中國人會問我:是不是用了龜筆?也不是,我只是用普通大小的毛筆來畫。」
他覺得中國的藝術就像毛筆,本身很柔軟,卻可做到剛硬的效果,也有點像中國的哲學,剛柔並重:「我喜歡這種對比。而且它的線條非常幼細,很規整,也做到很多弧線,可以做到輕重變化,十分人性。」至於絹這種物料,「它本身是很透很薄很細緻,但它可以做到很豐富的效果。用它來畫人,可以感受人物皮膚的質感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