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角度仔細發掘瓷器的美
展場除了展示瓷器,另一邊有數個平放展版,都是一幅幅印刷畫作,一新美術館副館長梁慧淇表示,這些都是為了讓觀眾能仔細察看由弧面變成平面的瓷器上的故事,並配以文字講解,務求讓人以多角度觀賞瓷器。而瓷器的內容不只是小說,例如當中也會有《史記》的「文王遇賢」:周文王聯同侍從及武將到渭水北岸打獵,遇上姜子牙,亦即太公望,畫面便是周文王邀請他入朝輔政的一刻。
記載了文學作品的瓷器,另一個大眾較為熟悉的內容,可算是〈後赤壁賦〉。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元豐五年在黃州的散文作品,畫面以藍白描繪了蘇軾遊赤壁的畫面,寂靜一刻卻有小舟在江上流動的感覺。除了蘇軾的〈後赤壁賦〉,展覽中亦有描繪王昌齡的〈閨怨〉、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表現出古代文人的風尚。
柔情與剛武並重
既是文武傳奇,其「武」何在?當中有一「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壺上描繪了韓信正在策騎飛馳,而四名男子在後追趕著,在更遠處還有三名男子隱藏於石後觀望,這個追逐的畫面就是描繪楚漢之爭時,正是用人之際,韓信投奔劉邦,卻不得重用,鬱鬱不得志後決定逃離漢軍,而蕭何為劉邦的丞相,來不及通報,便立即動身追回韓信,因他明白要奪天下,便需要韓信的力量,這是用人唯才的故事,而瓷器正正就是記下這個重要而緊湊的時刻。
柔情一面的代表,有當時大行其道的小說《西廂記》。《西廂記》最早取材於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會真記》,亦即《鶯鶯傳》。到元朝時,盛行戲曲,王實甫在前人基礎上創作元雜劇《西廂記》。是次展品有彩瓷及青花瓷,一為「西廂記聽琴」,二為「草橋夢鶯鶯」,讓觀賞者回想一段段書生張珙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
盛載的不只是文學故事
楊春棠表示:「今次的藏品可以說是高質素的瓷器佳品,雖不是宮廷內使用,亦是做官的、皇族等使用。民間亦分有錢人及平民之分,這次的瓷器全部都屬觀賞性的。」這亦反映出明清時期,人們的娛樂是甚麼,及喜歡哪一類故事。早在元代戲曲興起,當時的瓷器已繪畫不少通俗小說的內容。明末,不少戲曲小說印成刊物,並附上插圖,令大眾對通俗作品有更深的認識。瓷匠於是投其所好,把文學作品所描繪的片段畫至瓷器上,我們便知道這在當時是有不俗的,甚至龐大的消費市場,瓷匠才將這些內容繪畫在瓷器上。
這些瓷器的用途也是包羅萬有,有瓷碟、小酒瓶、觀音瓶,也有蓋罐及筆筒。所以它們也不只顯示出當時受歡迎的小說或通俗文化,瓷器也在訴說一個大時代的文化與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