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發了一場夢一樣。」這是導演胡海輝對這個即將落成的龐然巨物的一番感觸。當初,業內人士對這計劃熱切期待,如今卻只僅期望有硬件上的支援。為甚麼會出現這種落差?西九文化區由提出到建成的20年來,藝術界對它的期望為何有如此大的轉變?胡海輝與製作組花了一年時間,以紀錄劇場的形式去叩問以上命題。
還記得當年關於西九的種種報導嗎?都是圍繞那些地產商、建築師,天幕款式設計等,彷彿一切討論與藝術無關。對胡海輝來說,西九只不過是時任特首董建華好大喜功的一個豪華基建,猶如中藥港以至數碼港,只要有一個可匹配紐倫港之名的世界級建築物,但沒有認真對香港藝術發展作出長遠規劃,「這些政府官員自以為懂藝術,或只著重當中的商業價值,我可以說,他們沒有花心思在藝術方面。就算董建華不懂藝術,他的官員如曾蔭權、何志平也有參與西九項目,但他們對藝術的認知是甚麼?百老匯音樂劇,荷里活電影,至於視藝又是Art Basel的形式,於是他們對藝術項目的想像只會連結到地產商。」胡海輝憶起對西九計劃一開始的感覺是奇怪的,因為好像與自己無關,負責項目的官員根本不理解業界,兩者之間如何溝通對話,到最終看來只是雞同鴨講?
他指今次的創作令他重新回顧西九計劃,由 98年開始構思至05年被推翻的過程。西九計劃當初廣邀香港知名及資深的藝術人士參與,希望能廣納百川,成就一個國際藝術地標。構思是宏大的,但實際上卻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這個項目,由開始至推倒,再重來,折騰十多年,令大部分業界都無限慨嘆。胡海輝指出有許多事例令他生疑,「我們確實有場地不足問題,但一下子,就有十多個大型表演場地,作為業界的人都會問,你們真的有了解過表演藝術市場的需求嗎?」胡海輝坦言本來也想找當時參與決策的官員表達意見,但可惜的是因為保密協議,很難找到他們來分享,更不要說決策的幾位曾先後坐牢。無法表達官方人士的真正想法,誠然是這次演出的一個遺憾。
胡海輝說這次演出不只是藝術界的事,西九項目是用作切入點來理解,劇作將令觀眾更仔細察看政府是如何運作,總言之,這個劇作某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的未來。「我們希望能吸引多些人關心這議題,就算那些觀眾未必太留意此事,觀劇後也會明白更多,你會看到如今政府高官對社會議題的處理方法,如這幾個月引起軒然大波的逃犯條例,為何會引發出這麼大的風波,他們其實從沒有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