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的源起
黎明海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本科時讀教育,碩士修繪畫,博士修視覺文化及藝術史,以至他有多重身份,既是藝術家,亦有教職,同時又具備歷史研究的訓練。有感於現下香港藝術史的學術著述匱乏,他於2011年尾獲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資助以來,便著力以口述歷史方式,將藝術工作者的見聞、經歷、創作理念做結集,重新建構出香港視覺藝術史的輪廓。
由於以往的香港藝術史少有記錄,多有文獻散失、沒有公開發佈,甚或曾經有研究成果因為藝術館館長的離職而不知所蹤的,以至黎明海著手研究時困難重重,一切得由零開始,令他更下定決心要作公開發表。因為得到「藝術及古蹟資料研究」(AHR)出資支持,《與香港藝術對話 1960-1979》及《與香港藝術對話 1980-2014》得以順利出版,同時孕育出「風轉向——與香港藝術家對話」聯展,邀請到口述歷史研究計劃內曾受訪的 30 多位藝術家,展示其得意之作。
「AHR 告訴我這個藝術空間在 5 月有空檔,本身在時間上有點吃力,因為同期要製作圖冊。但畢竟這個機會很難得,就在兩個月前決定舉辦這個展覽。想起有受訪者回憶到,以前香港未有認可的展覽場地時,不論是教堂也好、酒店也好,只要有任何機會藝術家都要抓緊——現在自己彷彿又回到那個時期。」
多元的展現
黎明海希望藉著展覽,展示香港由 60 年代至 2014 年香港藝術家的面貌,當中包括不同的媒介、創作理念,以此可見藝術發展的多源性,他們相異的處理手法等:「我相信展覽能呈現香港藝術發展的多元性、自主性。當然現在場地、件數有限,若要用這 33 件盡現香港藝術發展的話,就未免是過於沉重了。假設是放在藝術館,每位藝術家也能有一個角落作系列性的展出,效果固然更能突出香港藝術的發展。」
有些人曾問他,為何研究不包括一些早期知名的藝術家﹖「我不是要將最精英的藝術家集結,而是針對性的;除了看他的藝術成就,還會看他在藝術發展上做了甚麼推動,這與其藝術成就不遑多讓。」雖然有不少藝術家有參與社會事件,例如周俊輝,但黎邀請他們時,亦強調他們是以個人身份參與。
黎亦不諱言,今次展覽所包含的媒介太多,由傳統水墨到概念性的、錄像、攝影作品都有,相當具挑戰性,只能盡力在在視覺上作平衡,例如較激動的作品,旁邊便有較靜態的以平衡。
香港藝術 幾度轉向
即使艱難,身為策展人卻希望能盡量給予藝術家空間:「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家想要展出的,給予的指引都是較客觀性的,例如重量、面積、物料限制——因為藝術家需要自由度。現在展出的有早期也有近期的,例如韓志勳拿出來的是 2013 年的畫作,李國榮則是 1974 年的書法作品,這完全是尊重藝術家的心血和選擇。朱興華問我,可否展出跟孫兒合作的畫作,我說當然可以,因為藝術是要傳承的。」
談到展覽饒有深意的名稱,黎明海娓娓道來:「我很喜歡北島有首名為《無題》的詩,當中一句『風轉向,鳥發狂』,表現性很強。那就像每一個人的出現,都將藝術的動向轉變。例如呂壽琨帶來 70 年代的新水墨運動,金嘉倫的太極美學,郭樵亮成為中大教育學院的首位華人美術督學——他們每一個的出現都為藝術發展帶來新的轉向。」
你又認為香港藝術界現正吹著甚麼風﹖不管是柔柔的海風,抑或剛烈的暴風,這片土地上的藝術,都一直在動。重要的不是我們能否緊緊追風,而是能追溯風轉過後的痕跡,探索前人的步履。這個聯展,當然不能代表香港藝術史的整個世代,但亦不失為一個好的起點,去重尋這段路上某幾個重要的轉向。
「風轉向——與香港藝術家對話」聯展
日期:8 – 31/5/2014
時間:10:00-18:00
地點:Chi art space (中環皇后大道中 18 號新世界大廈 2 座 8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