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看過這樣一幅作品《我的东西之五》,畫面上鉅細無遺地羅列著可能是你我日常生活裡隨時接觸到的物件:汽水罐、顏料、飛標、滑鼠、電芯、牙膏、鋼筆、橡皮擦、火機、衣夾、糖果、牛油、檸檬、萬字夾、鐵釘、香煙、藥、車票…
出奇地,這些成百上千、源自生活中的尋常瑣碎物,仿佛很小、很微不足道,透過掃瞄器掃入電腦後,竟匯聚成一幅色彩和線條都極之豐富華麗的藝術品!數碼作品題為《我的東西》,意在探討今天城市生活的形態。它出自中國當代藝術家洪浩的手筆,畫作曾於世界不同美術館如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有人說洪浩屬於具有哲人特質的藝術家,有別於80 年代藝術家的過重人文關懷或理性,又與年輕藝術家的激進和偏執相異。
訪問洪浩,發覺他小時候巳很崇拜畫家這身份,「畫家是一種有本事的人,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酷勁,而美術更是一種可以自我把握的職業。」
對 話 洪 浩
你從事藝術這麼多年了,你覺得藝術其實是甚麼?
我覺得藝術可以給人們提供另一些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精神方面的體驗與享受,以及價值觀的導向。如果生活裡藝術的成分多一些,我們生活的質量和品位,以及快樂指數就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藝術就是一個通過某種媒介將精神層面的認識與價值轉化為可感知的知覺,藝術家的工作就是對精神價值進行不斷地探求,對實現其知覺的可能性進行不斷的試驗和論證。
為何會有《我的東西》的構思?你的一些作品令我們覺得你在探討城市生活、都市化等命題。你如何看城市生活的?
它是一部關於日常生活的流水賬。我將每天生活的消費物、票證等放入掃描儀進行掃描後存檔,在來年開始,我再將他們拼接在一起,完成一件攝影作品。我把它看成是今日生活的物證吧,因為它們羅列了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質供應和消費,也構成了我們當代的生存景觀。而掃描的精確還原以及在工作過程中對這些被掃描物的直接觸摸也形成了作品重要的語言因素。
我認為城市生活,是一種存在於某個系統裡的生活方式,這個系統一方面帶給人們生存的方便,比如人與人的交流、生活便捷以及欲望的滿足等。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生活在這個系統裡的人們被信息和規則所控制,而喪失了某種人性和精神上的自由。
你在中央美術學院主修版畫,也擅長油畫,近期的創作卻多以攝影作媒界,傾向概念藝術為主。可否說說當中的轉變?
版畫和攝影是我作品裡常用的兩種媒介,對我來說它們之間並不存在前後的轉換問題,是一種平行的進行。因為在我就讀中央美院時,就已經開始做攝影了,甚至在整個大學時代裡,我做攝影的時間和精力都大於做版畫,1987年《放大》等攝影作品還參加過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所以我對這兩種媒介的使用實際上是一個交替並行的關係。而作品裡的概念與否與媒介的選擇我認為沒有必然的關係。
你從事藝術這麼多年了,你覺得藝術其實是甚麼?
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核心和獨立的價值體系,否則它將永遠停留在「潛力」的層面上,而無法呈現出那種絕對的實力。另外,資本的介入和各種利益勢力的霸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