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觀眾,構成怎樣的作品
香港人去西藏旅行,喜歡帶著獵奇式的心態觀光,追著當地的人民來拍照,卻未必真正(有興趣)看到西藏的真面貌。《香巴拉》則撇棄一般西藏民族演出那華麗愉快的形象,為要表現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表達藏傳佛教的價值觀和生命觀。即便如此,萬瑪深信,不同年紀、文化背景的人,仍可有不同感覺。
「《香巴拉》到美國上演時,我曾擔心過美國觀眾的反應,始終美國比較上是天主教、基督教為主導,文化背景不一樣。出乎意料,芝加哥有許多觀眾跟我們交流,反映他們的劇場教育的感知已成熟,對藝術都很寬容。」而因著這種異地文化的交流,作品亦會有所改動:「版本一直隨著時間、感覺、新的想法而改變,例如在當地遇到美國的華人,啟發我將一些有關人性的面向加進作品裡去……當然整體框架沒有改變。」
今次萬瑪尖措帶著他的萬瑪舞蹈劇團來港上演《香巴拉》,當中還有香港舞蹈團外展及教育部的舞者參與演出,他盛讚香港舞蹈員的水平頗高:「香港的舞蹈員很投入、開放、自由。因為劇目較象徵性,內地的演員對於一些大概念較難掌握,或許要嘗試四、五次,但香港演員一、兩次已做到了,能力水平比較高。」
萬瑪對香港的舞蹈作品亦印象深刻:「香港的作品很真實、單純,給我強烈的感受。我相信,純粹的作品是由觀眾而來,因為觀眾有這樣的態度,才能滋生出這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