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慾望應該在潛意識裡,但是很少人會表達出來。」
黃薇的「情色風格」,是從《城市畫報》的兩性專欄開始。在她的筆觸下,女性的身體少了一分誘惑,多了一分悠然自得的味道。「很多人都問過,為什麼這麼少畫男人,因為男人的美應該是虛的,像是氣味,但是描繪出來了,很難拿捏。」至於熊貓呢?「喜歡畫熊貓,是因為它是我最喜歡的動物。其實我也喜歡大象,哈哈,但是畫在畫面上太大型恐怖了。」
創作靈感通通來自身邊的事物:生活、朋友、電影、音樂和書。近來喜歡彭浩翔的《愛的地下教育》、姜文的《讓子彈飛》,還有《Eat, Pray, Love》「剛好自己需要一種自省,它的電影原聲也超讚。」工作的時候,她喜歡:「喜歡陽光明媚的天氣創作愉悅曖昧的東西,喜歡拉上窗簾,開着黃光的檯燈,現在還喜歡喝點小酒,邊聽音樂邊畫。」
自小開始的創作生涯
小時候家人要求黃薇學書法,她卻討厭墨汁的氣味。於是小學2 年級時,她便自己報名去學畫畫,怎料一學便與繪畫結下不解緣。「我從來沒有變節過,只是曾經想將來做建築師,曾經想時裝設計師,後來想做藝術家,但最後我大學考了設計,多媒體專業。」那時她以為自己畢業後會當上設計師,喜歡去圖書館揭設計雜誌。畢業時才發現,自己其實不想進設計公司,剛好當時有位老師的雜誌需要一張插畫配圖,她的插畫師生涯便由此展開。「當年剛開始,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插畫是什麼概念,只知道,其實跟畫畫差不多,那很不錯,當不了藝術家,也可以畫一下畫生存。」
她喜歡日本的插畫家清水裕子、美藉華裔插畫家James Jean,還有村上隆。 她總是在低潮的時候看他所著的《藝術創業論》,覺得很有意義。
「藝術其實我覺得是在生活裡的,雖然不是必需品,但也不必凌駕生活之上。」
創作對她來說很簡單,她只是想把喜歡、想講的東西,用畫面表達出來,希望別人能夠看得懂,會有共鳴。不過,在重新開始畫畫的這兩三年,她發現原來人要保持自己的理想並不容易:「人要找個理想可能簡單,但要一直由衷熱愛很難,人很容易被改變,或者麻木。」
要是當初沒有投入藝術圈,現在的黃薇會變成怎樣呢?「可能在媒體裡有份工作,穩定收入,結了婚,起碼有個兩歲的兒子或女兒。」會不會覺得為藝術犧性了很多私人的東西?「其實也沒有了,路是自己選擇的,得到了的,我很滿足了,人不要總盯着自己失去了的,該是你的,不需要擔心失去。」無論是創作上還是感情上,2011大概是黃薇的「重新出發」年:「之前也有媒體,讓我寫個自己的『過去的2010』年,才發現過去一年我走的很快,得到了很多東西,挺過了最大壓力的時期。我想像着一切順利,但是原來天還是不會一次給你全部,人真的從來是有得有失,我跟我的作品熱戀了,但是今年我希望可以遇到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跟我熱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