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現代舞之外,我們運用了一些簡單的說書,將香港的歷史慢慢數出來:由香港從前沒有人煙,到五六十年代,一直數到近期。當中會反映一些社會現象和困難,最尾將一個比較正面的信息帶出來:人生一定會面對很多困難、障礙,要如何重新站起來向前行。」同時,他也希望藉此向大眾推廣現代舞:「這次我們用『說書』的方式去包裝,希望將一些普羅大眾覺得很深、很難接觸的藝術,一點一點的滲出來。希望他們不會看過一次現代舞之後,以後也不會買票入劇院看表演。」
當Allen 與舞台劇才子陳文剛分享這個主意時,二人便一拍即合。「雖然我有這個構想和意念,但我很想有人可以落筆幫我寫。當時我們談完,給了他一些想法之後,他便幫我找資料、整理文字。他又幫我填詞,以及演出一個角色( 說書人)。因為那時資源有限,他便一個人由頭帶到落尾,很難得,他真的很好。所以每次重演這個節目,我一定要找他才會做。」
零四年首演,他們在離島巡迴演出,連街坊街里也看得津津有味,全因故事背景有濃濃的本土情懷。「有些公公婆婆看過後都會感動,甚至試過有婆婆向旁邊的人解釋我們在做甚麼:『佢地而家出緊海呀、捕緊魚呀、遇浪呀……』亦試過完場時有些婆婆很感觸,因為有些人有損傷:出海打魚遇到風浪,回來時不齊人。」
除了《船與島的故事》,早前圍村演出的《消失中的水牛》,以及多空間的戲棚計劃,這些作品都圍繞着香港的鄉土文化,原來這與Allen 在鄉郊長大的背景有很大關係:「這些作品出現,是反映了我對都市延伸的一種看法。九六、九七年時我搬回新界,看到很多東西:以前很清澈的小溪,現在連行過去也不敢;有時水浸後場面會很『壯觀』,樹木和草地上均掛滿了膠袋垃圾。
他覺得,為了滿足人的慾望和經濟發展,我們其實犧牲了很多大自然和鄉郊地區。同時,政府也欠缺良好的保育策略和態度,導致很多很有趣的歷史建築被拆毀:「我做這一系列的作品,除了帶現代舞給人看,說一些正面信息之外,也想告訴大家,我們其實也有很多很有趣的文化,只是沒有人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