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北歐社會的家庭關係
開幕節目是一部現代歌劇作品《秋天奏鳴曲(Autumn Sonata)》,改編自電影大師英瑪褒曼的同名電影《秋天奏鳴曲》,於1978年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殊榮。
作品描述一對母女關係:一位蜚聲國際的鋼琴家母親,在缺席七年以後到訪女兒的鄉居,一首蕭邦的前奏曲,卻揭示母女之間早已存在的裂痕——母親的自私冰冷深刻刺痛了女兒。一晚,繃緊關係終於爆發,兩人互相怨懟並剖白內心的痛苦。「電影最著名的是它除卻二人彈琴時的樂韻,大部分時間也沒有音樂。」
芬蘭國家歌劇院委約當今炙手可熱的芬蘭作曲家Sebastian Fagerlund為電影譜上新曲,改編成歌劇。「歌劇版加入了很多音樂元素,鮮明的配樂風格,卻極富表現力,帶動演員的情感變得更立體亦更強烈,精彩的劇本多角度剖析人的心理爭扎卻不留批判,觀眾看得揪心,感同身受之餘亦坐上一趟情緒的過山車。」香港的演出由北歐傑出的歌唱家,聯同瑞典馬爾默歌劇院合唱團,及香港管弦樂團傾力演出。這部作品相信亦會吸引一眾電影迷入場,舞台場景完美展現北歐簡約的美學風格。
沉浸於北歐前沿的文化視野
北歐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養成特有的文化氣質:簡約、冷靜克制、崇尚自然、著重人性關懷,今年藝術節,為讓觀眾深深沉浸在北歐的氣息,特別構思了一個Nordic Café系列:「這個Nordic Café系列包含四個節目,會一連六天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當觀眾入場,他們會像走進一個北歐的餐廳,體驗非一般的劇場演出。欣賞演出的同時,觀眾更可品嚐當地飲品小食,全方位體驗北歐創作文化。」
Nordic Café系列包含一個古典音樂會,由本地優秀的演奏者如黃蔚然、羅曼四重奏、Cong四重奏等參與演出,以室樂、鋼琴獨奏形式,在一個北歐風格的客廳裡,彈奏北歐古典及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讀劇是重要一環,因為讓作品初次面對觀眾,是介紹劇作的試驗場。而讀劇的演繹本身充滿可能性,既像演繹,又不是演繹,不是全然進入演繹的境界,和文本存有一種距離。當演員投入演讀,空間感卻完全錯置,像在留白,於是觀眾可自行填滿想像。Nordic Café系列設有兩個讀劇劇場《畸兒(Kinder K)》與《群鬼(Ghosts)》。《畸兒(Kinder K)》由來自北歐•美國劇場的兩位演員讀一個新晉挪威劇作家Kristofer Blindheim Grønskag 創作的作品;是一齣關於墮胎的故事,作品想探討墮胎者的內心世界,牽連到德國納粹的屠殺,說人的掙扎。另一個易卜生的經典作品《群鬼(Ghosts)》,劇本誕生年代本來就充滿爭議,指控舊制度及道德觀念的陳腐。今次找來著名劇場人潘惠森導演,夥拍資深劇場人陳麗珠、陳淑儀、陳曙曦演出,形式更與一般讀劇劇場有別,名為「劇本演讀及沿途評述會」,演出中會與觀眾互動,並引導觀眾如何欣賞這個經典作品。創作單位為本地進劇場,導演親身挖掘文本,透過與別不同的讀劇形式,讓觀眾對文本的解讀會更為透徹。 此讀劇的演出安排早於另一同名節目、由挪威國家芭蕾舞團演出的《群鬼》,後者以芭蕾舞劇形式演繹,以形體舞作,演活經典中人物的經歷及內在感情。「《群鬼》本來是一個文學經典,我們想為觀眾帶來一個完全的體驗,希望對易卜生有興趣的朋友,可完整聽完整個故事,到看芭蕾演出時,感受會更深。」Amy 補充說。Nordic Café的壓軸節目,是由本地著名女演員蘇玉華擔演一個即興劇場,在未經綵排下,她在演出時才取得劇本作現場演繹,發揮她的天才,一邊烹調北歐菜一邊作即興演出。作品的名字叫《Cook》,相信將會為觀眾帶來一個非常特別的觀劇體驗。
從音樂中感受無拘束的自由氣息
藝術節除了劇目吸引,音樂也不遑多讓。提到北歐音樂,你或會聯想起音樂女王Björk、或近年極紅、實驗性十足的Sigur Rós?無論如何,北歐音樂在世界樂壇注定受觸目,在嚴寒極地孕育出來一種遺世獨立、空靈純淨、穿透人心的樂音,有療癒、温暖人心的力量,難怪在全球各地吸納了一大班粉絲。說回藝術節當中一個北歐馬拉松Band Sound音樂會、將以七支北歐獨立樂隊及五支本地人氣樂隊包括雞蛋蒸肉餅,Milkmouth, Olivier Cong, Jonathan Yang 及Vincy Chan & the Prototyke Lab同台交流,一連兩日(六及日)假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演出,節目由本地著名音樂人龔志成策劃,最特別之處,除了以馬拉松形式,參與演出的獨立樂隊大部分是女團(Elifantree、JFDR、CTM、Pale Honey、Eleanoora Rosenholm、Anna Von Hausswolff),也不只是温柔清新系,各隊均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質樸民謠、電子幻音、沉鬱幽閉……兼而有之),當中Einar Stray Orchestra更是出身於古典音樂訓練,用古典樂器來夾Band。若你對Band sound認知仍停留在全男班搖滾重金屬吵耳音樂強勁節拍,今次必能令你一新耳目。伊館大堂更會展示北歐手工藝及地道美食,兼有DJ打碟,是不容錯過的音樂嘉年華。
觸及多個社會議題
或許北歐極端氣候及特有歷史使然,北歐人心底對黑暗有一種獨特詮譯。來自冰島《黯黑祭典(The Best of Darkness)》,藝術總監及編舞Erna Ómarsdóttir以當代舞探索何為黑:是温暖如置身母親體內的子宮?安舒尤如進入夢鄉?或是可怖、屬於噩夢與孤獨的國度、飢渴鬼魂的領土,到處咆哮獵食或尋求釋放?人置身漆黑之中,到底是脆弱還是剛強? 音樂部分由殿堂樂隊Sigur Rós擔當,當中更包括樂隊未曾公開發表過的作品。
另一亮點節目,探討難民問題:對他國的貧困,及造成他人流離失所的戰爭,我們有沒有一份同理心?來自瑞典心之馬戲團(Cirkus Cirkör)的《界限(Limits)》是一部當代馬戲作品,它從大愛角度講難民議題,以詩化的意象、多元的音樂、力量澎湃的肢體語言,探視今天的難民危機。當歐洲各國為了堵截難民而封鎖邊境,創作團隊帶領觀眾超越國界,把瑞典甚至美國想像成為雜技藝人的身體,從新穎有趣的角度,就身體政治、人道議題等展開另類論述。
我們以往對大自然的一種崇敬、敬畏之心,來到今天已經蕩然無存。2019的北極,面對更多災難,因為格陵蘭的氣温創新高,是一個正在融化的巨大冰柱,而沿海地區正受到被淹沒的威脅。原來我們已經進入了「人類世」(Anthropocene),即人類主導大自然,這亦揭示人對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嚴重破壞。來自丹麥的「無形旅舍」(Hotel Pro Forma),聯同拉脫維亞電台合唱團 ( Latvian Radio Choir) 創作的《人造新北極(NeoArctic)》,演出分為十二幕,以史詩式的磅礡影像,展現北極地貌的光怪陸離。創作團隊借鑑德國的世界文化宮「人類世計劃」,就「粒子」、「氣體」、「波束」三大主題,塑造一個蒼涼又具詩意的文本。拉脫維亞電台合唱團造型奇詭,作品以室內合唱、電子音樂、迴盪音等建構多元聲景,讓觀眾聆聽地球的心聲,作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