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蘇富比也有留意此趨勢,所以特意把康多拉攏和畢加索一起作展售,而畢加索固然悠來已久已備受亞洲藏家的肯定。從早期日本藏家的熱烈購藏,到現在他們主要轉為委託,而中國和東南亞等多國的藏家則爭相納藏。展售會呈獻四十多幅出自畢加索和康多的肖像畫,其中包括去年在紐約拍賣以三億五千萬港元成交的畢加索著名畫作《女子坐像,藍色裙子》,另外矚目的還有他為女兒瑪雅所繪的肖像畫《瑪雅與船》和康多的《公主》。《瑪雅與船》充滿幾何圖案的拼湊,臉龐位置突出,顏色和構圖豐富,是典型畢加索風格。而2008年的《公主》為康多初期的「莢果人」(Pod Painting)系列,結合「莢果人」與真人肖像,以類似卡通人物造型的方式表達,足見他在肖像畫中引入當代文化元素。從他的畫中既可找到蘊含傳統藝術元素的古典繪畫構圖,而通過卡通的臉龐又可看見當中的流行元素。他擅長將現實解體,然後再將相同元素重新組合為新現實,從而帶來無盡的可能,而這些可能就構成了他畫面的趣味性。展售會上康多另一幅重量級作品屬於1998年創作的《逃逸的嬉皮》( The Escaped Hippie)。畫面呈現了一個在月光下奔跑的身影,他的臉龐像極了一位卡通人物,身上穿著一件花俏的短袖圓領汗衫,那正是嬉皮士的象徵,而肩上背著一個沉重的黑包。他面露驚懼,似乎畫面外有人追趕著他,三顆釘子整齊劃一地釘在其背上,猶如在玩一場飛鏢遊戲。
生於1957年美國的康多為當代最具創意的藝術家之一,從眾多風格迥異的歐洲藝術家前輩身上獲得啟發,畢加索正是其中之一,因此不難在其作品中看見畢加索的影子。尤其是《公主》描繪眼睛融合的正面及側面,與畢加索1939年的《女子坐像》相對應。由此可見康多的畫風因而深受影響,把藝術慣用語彙置於趣怪荒謬的嶄新語境裡,再混合融入具象繪畫的肌理,既為肖像畫注入生命力,也在幽默之間顛覆了這個類別。兩人都愛繪畫人物,畢加索喜畫身邊人如家人和戀人,康多則以真實世界為靈感,結合虛構人物為主題,嬉皮士是他尤為熱衷的題材之一。畢加索以戲謔的方式表現對於現實的視覺感知,其表現對象往往被定格在一個個充滿情感衝突的瞬間。其後康多重拾了這一視覺和心理脈絡,然而兩者之間在語境架構上有顯著的區別,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強調的是一種新的觀看方式,他把物體和人物拆解為一個個塊面,以體現同一時間和空間所看到的不同視角,從而突顯畫布的平面性。而康多則更注重心理感知,亦更接近後現代主義。其視覺手法通過立體主義來勾劃自己的興趣點,即所表現的個體和正在觀看作品的觀眾的心理狀態。再者與畢加索以空間為主體的方式不同,康多所描繪的是人的全部情感潛能。
2016年對於康多來說可算是個豐收期,作品取得了亮眼的市場表現,在拍賣價格位居前十五位的作品中,有多達五件為新入榜的作品。至去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他於2011年繪畫的作品《壓縮IV》(Compression IV)力壓前一年以二百萬美元締造的歷史最高成交價,以四百萬美元易手,領銜其作品拍賣價格。到上月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尺幅略小於《壓縮》的另一幅畫作《運動中的形象》(Figures in Motion)以二百六十萬美元成交,進一步奠定他在拍賣市場的地位。可見正值颳起的一場席捲全亞洲的康多熱潮,絕對不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