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專是行內公認殿堂級的觀念藝術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贏得了名聲與尊敬。對於其作品中極為抽象的幾何圖案,他的好友中國藝術家邱志傑曾說「其實內裏有着極強邏輯性的架構。儘管如此,社會公眾中了解他的藝術創作與造詣的人卻很少。」夫婦二人曾在1992年說起對括號的迷思「括號彷佛是用來給甚麼下個定義,或劃下分界線。然而當括號裏的闡䆁越加越多,兩邊的括號拉近至相交,符號正如背靠兩個C字,瞬間周遭一切變為無限。」這括號由當初的向內括,變成了向外括,而這就是吳山專和英格「完美的括號」的來源。後來一直到了2011年,著名評論家高士明希望他們為中國美術學院的跨媒體學院設計標識,唯一要求就是要超越「完美的括號」。明明名字都用上「完美」了,作品固然是難以超越。吳山專回憶著說「當時我在英格冰島的老家,那時已在書桌前坐了兩天不斷地畫,突然英格走過來說:『何不在兩個括號上再加幾筆,讓它變成螺旋形?』本來「完美的括號」是不能再繁殖的,因為它已經是完美的,但加入旋轉之後,它就有了回復的能力,變成了無限。」他們借幾何學創造出「括旋」,以螺旋形延續並超越了「完美的括號」,而說起來這符號倒像隻蝸牛的殼。綜觀來說,「完美括號」是一個混合視覺與哲學的觀念結構,它挑戰我們固有的,以及處理和整合知識的思維模式。
此外,展覽還包括「小肥姘」,這也是他們對其代表作「完美的括號」持續探索的發現,亦是以無限往外延伸的狀態。其結構大致可說是從一個點拉出一條線,畫出以線為邊長的正方形,再用正方形對角線為半徑畫出圓形,再用括弧切割成「小肥姘」,以顯示人企圖「畫圓為方」。本展覽中有多幅由數百片「小肥姘形狀」密舖平面的「拼圖」,它們的形態似乎隱含著宇宙萬物的規律和自然生長的奧祕。最後從「小肥姘」的基礎出發,「北極(狐)弧線」投射到一個更大和實在的地域,存在於其環境內的溫度,讓北極撇除外在因素,由「自我」賦予意義。恆久以來,人們都把自己放置在世界的中心,然則北極是一個尚未被中心的立點。吳山專和英格認為文明、政治、經濟及生存等都還在這片還是冰層的洋面上等待著,海冰融化的速度依賴於人類的活動,以及在更大程度上的自然環境演變所共同導致的溫度,從而重新定義了截然劃分敵我的關係。
「完美的括號」和以後連接著演進的「括旋」、「小肥姘」和「北極(狐)弧線」,在這一條可以前溯近三十年的藝術線索之上,這是一條關於「他人」和「我們外部」的線,或說白點就是我們明白的核心內外圍。開始時由概念和幾何的世界出發,貫穿至真實而有溫度的社會空間。吳山專和英格共同創建出一個以物理形式和觀念形態構建的世界,這個世界超越常規官感,帶領觀者進入深層的思考,甚至引發他們質疑自己身處的當下。然而,其實夫婦倆並不希望多作解釋。個展開幕前,更要求畫廊不要多發放作品及展場圖檔。確實他們創作的符號衍生出不同的形態,這一切不正像是神學裏的造像形式嗎?從他們的演繹手法,亦不難感受到對儀式的尊重。在畫廊的正大廳擺放著一根根木柱子,抬頭的看還以為是身在教堂裏做禮拜呢!木柱的頂端雕刻著由括號繁衍出來的圖樣,有趣的是當訪客站在柱子之間劃出來的範圍交流,親密和私密感悠然提升,他們被擠在一起,不得不輕聲細語地交談。更特別的是一根根柱子規範了訪客所看到的空間,他們只能窺見一小撮掛在牆上的作品,這無疑引導他們一組組、依次有系列、按策展人所願地觀看作品。展覽陳述著兩位藝術家逾三十年創作的演化,以及對括號理解的延續和發展,也許更可以幫助外界一窺他們觀念世界的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