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與繪畫的探索 - 尹麗娟素來喜歡把她的陶藝創作建構於概念性的思考之上,她邀請了混合媒介藝術家葉建邦為是次展覽的創作伙伴,二人一起思考陶藝的本質特性,探索陶藝與繪畫之間如何互相影響。
尹麗娟 (Annie Wan) 於香港理工學院修畢高級陶藝證書課程,並於1999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任助理教授。她的創作著重概念性思考,專注探討陶瓷的本質特性。
葉建邦 (Elvis Yip) 於2013年在香港浸會大學修畢視覺藝術文學士,喜借戲謔的手法諷刺所身處的荒謬世界,常以意想不到的素材來創作。
㜺鬼的地獄場景 - 李慧嫻將展出一套大型陶塑裝置《㜺鬼》,重現兒時記憶中虎豹別墅的「地獄十殿」,她在作品中加入大量當代元素,以她的鬼斧神工,塑造出一幕幕叫人會心微笑的地獄場景。她邀請了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任教時認識的學生吳海賜作為她的創作伙伴,協助處理空間和燈光設計。
李慧嫻 (Rosanna Li) 於香港及英國修讀陶藝,1990至2010年任教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她的陶偶外型傳神,總叫人會心微笑,因此無論是她的陶塑或散見於香港各處的公共藝術創作,均深受觀眾喜愛。
吳海賜 (Ng Hoi-chi) 2005年於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畢業,他的作品主要挑戰既有的空間傳統及探索物料發展,以創造出另類及有意義的空間體驗。
陶藝與禪修的交匯 - 有人說,造陶即修行,為了製作一千隻陶碗,李穎儀 與 許俊傑重複又重複的拉坯、浸白化妝土、入窰出窰,以至面對失敗的作品,就如一次陶人的修行。他們邀請常霖法師一同構思《集器》,為創作注入「生活禪」的概念,以器物喚起大家對生活細節的關注及對自身的內省。《集器》是由千個陶碗組成,經歷並盛載了各志願參加者的使用習慣。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各人的生活方式均在陶碗上留下獨有的痕跡。
李穎儀 及 許俊傑 (Wy Lee and Ryan Hui) 分別於2016年及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二人於2016年共同成立梨木製陶所,專研獨家釉色及美觀與實用兼具的器物。
常霖法師 (Changlin Fashi) 是知名攝影大師。40歲後開始接觸佛法,55歲,心塵泊岸,出家為僧,在不同媒體中推廣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修行佛學的「生活禪」。
三十年的陶藝傳承 - 從英國留學回港的梁冠明,自1988年便創辦陶藝教室,亦於院校出任陶藝科講師,從事陶藝教育三十年。這次展覽,他邀請了相識數十年的陶友陳漢標、他第一代的學生陳惠蓮及最近一代的學生鄭禮仁作為他的創作伙伴。他與三位透過意念與技巧的交流,以《融合》為主題,製作三組風格各異的作品。
梁冠明 (Jakie Leung) 於1985年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學院,1987年獲英國北斯塔福特郡大學工業陶藝設計碩士學位,回港後創辦陶藝工作室。他的作品外型精煉簡潔,對設計元素如平衡、比例和線條十分考究。
陳漢標 (Rex Chan) 1979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1981年起任職香港藝術中心設計師,至1989年移民加拿大,在當地生活六年後返港成立設計公司。
陳惠蓮 (Denise Chen) 1989年成為梁冠明的學生,於2013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頒發藝術博士學位。
鄭禮仁 (Ryan Cheng) 於2016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頒發藝術文學士學位,主修陶藝,師承梁冠明。
陶藝家與時裝設計師一同塑造的巨獸 - 陳翹康與時裝設計師熊銘健一起討論如何製作過萬片紫砂鱗片、機動裝置及一幅特別縫製逾三十平方米的布料,共同創作一頭伏地歇息的巨獸。作品名為《廬山》,以人們對不理解的事物所產生的恐懼作為主導,反思這種本來並不存在的恐懼如何由集體潛意識和人心的黑暗面所牽引產生。
陳翹康 (Chan Kiu-hong) 於2009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現為香港藝術學院兼任講師,經常探索陶藝於其他藝術領域如雕塑、裝置、環境和聲音媒體中的跨界可能。
熊銘健 (Ken Hung) 畢業於日本文化服裝學院,回港後建立自家時裝品牌,熱衷使用回收物料製作環保衣物。
以陶土製造的黑白陶藝室 - 黃美嫻在展覽廳建造一個只有黑白二色的陶藝室,作品名為《憑感覺和記憶……》,內裡的一器一物都是實物原大,全然以陶土塑造。文字工作者李慧儀和設計師鄧浩至分別是黃美嫻的摯友、學生,二人以文字和圖像表達感覺和記憶這些抽象的概念。
黃美嫻 (Yokky Wong) 於1987年追隨陳松江老師學習陶藝,1991年在香港理工學院修畢高級陶藝證書課程,並於2011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她喜愛以生活化的題材創作,並深信陶瓷該推廣至日常生活中。
李慧儀 (Lee Wai-yee) 於大學主修中國文學,畢業後從事文字及教育工作,曾為過百本刊物擔任編輯及翻譯,文筆清秀獨特。
鄧浩至 (Kevin Tang) 為本地年青設計師,近年積極參與平面設計、編輯設計、產品設計、攝影及美術指導等工作。
攝影、版畫及陶瓷的跨界合作 - 黃麗貞的《永恆之象》糅合了攝影、版畫及陶瓷等多種媒介,她分別邀請了攝影師劉清平和香港版畫工作室為合作伙伴。透過攝影,變幻無窮的一刻風景和一閃即逝的視覺回憶,紀錄在平面影像上,這些紙本圖像再以版畫原理,移印成瓷板畫和陶磚,經窰燒後成為恆久保存的證據。
黃麗貞 (Fiona Wong) 於1997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現為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及課程統籌。她多次與不同公私營機構合作,以陶瓷製作大型作品,作品題材多樣,涉獵多種歷史或文化議題,勇於探索不同創作媒介與實驗性的技法。
香港版畫工作室 (Hong Kong Open Printshop) 成立於2000年,致力推廣當代版畫圖像藝術,並踴躍參與國際交流活動。
劉清平 (Lau Ching-ping) 從事攝影、設計、教育和文字創作,他是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創會成員之一,並為現任香港國際攝影節主席。
暗黑舞台上的陶瓷舞者 - 潘輝煌和他的創作伙伴 ─ 燈光設計師李智偉及佈景設計師黃子珏,利用舞台佈局和燈光效果來營造一個神秘詭異的黑暗世界,作品名為《墜落的身軀》,包括一系列造型酷似舞者在扭動身軀的陶塑,於若明若暗的光影之間晃動,猶如魅影。
潘輝煌 (Nick Poon) 於2010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現於香港藝術學院任兼職陶藝導師。他過往的創作以拉坯陶器為主,追求作品外型及線條的美感。
李智偉 (Lee Chi-wai) 曾於香港演藝學院修讀舞台燈光設計課程,於2008年與友人成立舞台設計公司,積極推動環境舞蹈。
黃子珏 (Jason Wong)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為本地佈景及錄像設計工作者,曾參與多個舞台表演項目的佈景及錄像設計。
以影像紀錄「合陶」過程 - 這次展覽強調協作,為了讓觀眾能全面地欣賞到陶藝家與其創作伙伴的交流過程,我們邀請了媒體藝術家 黃淑賢參與是次展覽,以五個月的時間走訪及拍攝各參展單位,並製作成錄像裝置《細察陶成》,帶領觀眾遊歷八段風格各異的「合陶」之旅。
黃淑賢2014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學位,主修繪畫。現正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修讀純藝術碩士課程。她是獨立平台藝們之創辦人,專門以錄像記錄香港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沙田文林路一號
星期一、三至五: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
農曆新年除夕: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初二休館
查詢電話:(852) 2180 8188 / (852) 2180 8118
網址:http://hk.heritage.museum
面書:https://www.facebook.com/claylab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