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她的個展「Snake Eyes」,觀眾可能有兩種不同反應:一是感到挫敗、迷惘,惆悵畫家要表達甚麼?30多張平面圖像作品,除了少數一兩張尺寸大小相等外,看不到統一的畫作風格,有部分像一位設計師繪製書籍或唱片封面設計的初稿,有星星、線條、三角形等,抽象得令人無法梳理畫上發生何事,要不就是被她細膩的處理風格所深深吸引。她善用流行文化符號,例如2009年的作品《Woman # 2》(女人#2),一個女性黑色剪影,姿態如007電影海報的邦女郎,貼滿各式不同圖案。
她的表達方式多元化,用拼貼,用繪畫,不同的人對其作品都有不同的觀察。因此Von Heyl對觀眾或評論人的第一個反應和印象有這樣的解讀:「有些人不理解,不明白我的作品,亦有人很喜歡,即時便很想買下來,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我都不以為然,你不用討厭我的作品,但也不用喜歡。」
看完整個展覽,對她的作品,依然感到迷茫,舉例如那張1995年畫成的《Untitled (2/95, II)》(無名 (2/95,II),以油畫、塑膠彩顏料在帆布上,畫的中間明明清晰呈現馬的後半身,但馬的前半身卻被一組黑色和黃色的粗線遮擋著,令畫面在3D和2D之間遊走。另一張2015年完成的《Spoudaiogeloion》 (可譯為嚴肅、認真的事),畫面中間,如草間彌生的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三條肉色的灣三角形,底部還有一個淡黃的鵝蛋形圖案。藝術家似刻意在風格上作出大膽實驗,將不同元素混在一起並構成衝突,意圖破壞畫面上的和諧感,但又令人們不期然聯想見過的圖案和風格。
「(對於創作)我經常要問自己怎樣才能破格、創新?」她曾在過去的專訪聲稱自己的創作並沒有歷史感的 (她用上 ahistorical person來形容),對於要持續某種風格和形式也不感興趣,她沒有否認在20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已漸漸形成出一種固定的創作方法或方向,但絕非是系列式創作。在2012年的一個訪問中談到她的創作原由「我不時在想『原創』是甚麼一回事?為何日復日,週復週走入工作室創作時,仍舊有創作新作品的慾望,我認為(這習慣)是來自於從小開始就有的戀物癖。每當在街上看到一些閃閃發光的東西時,就會撿起來,並嘗試用它創造出另一些東西,那管最後成品好與否。」現今,在以圖像為主的世代,藝術家都將創作變成了一個載體,Von Heyl把不同圖像放入畫作之中,看似隨機,無特定意義,但正是在挑戰我們對繪畫的觀賞概念,高雅與低俗文化藝術,具象與抽象概念的一些分歧。自有攝影技術後,傳統繪畫藝術開始開闢另類創作方式。如早年的抽象藝術家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會用色塊來構成畫面;近年也有藝術家以斧頭或火藥將畫紙劈開,燃燒來留下烙印,Charline Von Heyl也可稱為當中之一員。
是次展覽名為「Snake Eyes」,除指蛇的眼睛外,另一解釋是賭博遊戲裡的俚語。在外國賭場,有一玩雙骰子遊戲,凡擲出的骰子點數為一,即共兩點,就稱為snake eyes。蛇的一雙眼睛和兩隻一點的骰子在圖像上相似外,就沒有其他關連。尤如Charline Von Heyl的作品,留下很大的空間讓讀者去理解。在2012年的訪問中,她還談及畫畫的感受,她說當在牆壁上看到指紋,猶如成千上萬的小東西在畫紙上各處等待你發現,就好像進入一個膨脹的宇宙,這個想法會令人想要成為一位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