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裡的一環
「雨傘節」主要由文宗系文化管理碩士課程「文化節籌劃及管理」(Curating and Managing Cultural Festivals)的同學及其導師林國偉博士統籌。部分展覽則由選修了「策展學」(Curatorship)及「展覽設計」(Exhibition Design)的同學負責籌劃。而視覺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的導師及同學亦設計部分活動。而部分跨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的學生將會以義工身份參與其中。
不能逃避的題目
由於文宗系「文化節籌劃及管理」選修課,要求學生就社會議題為文化節訂題目;而在學生籌劃之始,碰巧乃雨傘運動爆發初期。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指:「那時雨傘運動開始了。我發覺,我們不能逃避這樣重要的題目。」
何慶基表示:「有人在 Facebook 批評說,雨傘運動這樣悲壯,我們失敗、撤退,還為何要慶祝呢?但對我而言,雨傘運動是需要 celebrate(慶祝)的。我們做了一件事,令全世界人都震驚的。它沒有慘淡收場,只有方興未艾。」
希望說服未被說服的 讓全世界知道
他又稱:「『雨傘節』希望標誌著走出佔領區後,遍地開花的新景象,告知那些冷漠的、說服那些未被說服的,和連結那些支持我們的人。」他期望能透過這活動,讓香港人及全世界的人了解,雨傘運動所追求的理想和意義,進一步宣揚民主。是次展覽亦將搬到紐約大學、布朗大學設展,何慶基亦透露還在與世界各地不同機構,商討能否到當地展出。
資源有限 盡力而為
然而,他亦坦言這題目內容極為豐富,無能力總結整個雨傘運動;亦認為這一個小團隊未必真能做到遍地開花的效果,但還是相信活動能將雨傘運動的精神推廣出去。
他指最大問題出於資源很有限,期望公眾能原諒展覽的粗疏,但亦表示:「這也反映出雨傘運動的一種精神,就是活動乃很民間、有機性地發展出來的。」他又強調:「我們盡量包容更多公眾的參與,使活動能更開放。然而空間及資源的限制,有一定的制肘。」
是次「雨傘節」包含多個節目,包括逾 10 個展覽,如多個攝影展、漫畫展、雨傘運動的藝術展等,亦將放映多齣有關雨傘運動的獨立電影。另外,更設多個表演,如舞蹈、棟篤笑、戲劇等。屆時亦有工作坊與論壇,邀請嘉賓分享參與運動的經驗,與觀眾作交流。
是否真能遍地開花?
縱雨傘節冀望能「遍地開花」、「說服未被說服的」,活動場地大多集中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這幢建築物裡,來賓皆為刻意到來的人,未必能接觸到街上持反對聲音的人。主辦單位指這是由於資源所限,但將會於活動之前,在香港中文大學火車站、尖沙咀、銅鑼灣 3 個地方接觸群眾,期望可使立場不同的人也能參與其中。何慶基指,自己亦曾邀請某一警署高層參與其中,為活動加入更多聲音,但後來不了了之。活動能否真能達到其目的,大概還需拭目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