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2022:〈頹〉-〈癈〉 - 丘善行 X 李思颺
編舞的話 Choreographer's Note
感謝編舞對我的信任,容許我做個癈物,以舞者的身份回歸自己的本質。重新再認清自己的價值,學習,反思,進步,不斷將其消化再換成經驗值來成長。文字表達並非內容的本質,只好將軸心放回身體,繼續發掘。
創作團隊 Creative Team
- 概念及演出 Concept& Performed by: 丘善行 Simpson YAU
- 研究指導 Research Facilitator: 李思颺 Justyne LI
- 導演、攝影及剪接 Director, Cinematographer & Editor: 鄧梓健 Michael TANG
- 燈光、攝影助手 Gaffer Camera Assistant: 莫若暉 Ken MOK
- 聲音設計 Sound Designer: 紹卓盈 Raven CHIU
《乜》2022:〈貓〉-〈躺〉 - 鄺彥璋 X 李思颺
編舞的話 Choreographer's Note
我不是編舞,我是舞者。 一切起源只在貓。 這是一個未完成亦不能完成的東西,雖非本意,但只能繼續被過程中。
創作團隊 Creative Team
- 概念及演出 Concept & Performed by: 鄺彥璋 Eric KWONG
- 研究指導 Research Facilitator: 李思颺Justyne LI
- 導演、攝影及剪接 Director, Cinematographer & Editor: 鄧梓健 Michael TANG
- 燈光、攝影助手 Gaffer & Camera Assistant: 莫若輝 Ken MOK
- 現場收音、聲音設計 Location Sound Mixer & Sound Designer: 紹卓盈 Raven CHIU
《乜》2022:《傳感鄰接》 - 譚之卓
簡介
之卓的實驗性創作目的是探索舞者與化身的關係。她研究動作捕捉舞蹈的表演形式。舞作分享的是一個人感知到失去信息的過程。舞者面臨對數據的不信任,但是她/他/它從多個傳感器中發現新連接。
傳感器,又名換能器,是一種用於感測物理現象而產生輸出信號的設置。傳感器的種類很多。大多數動作捕捉套裝都使用慣性測量單元,特性是收集波動、旋轉、壓力等變化趨勢到樞紐。然後計算系統將數據轉換為虛擬環境中化身的運動。
排練中舞者演繹不同分身,洞察具身化的反饋。編舞的任務之一是研究身體的軸線如何聯繫著動畫,讓電腦系統持續計算化身胯部與地面的距離,解決下沈的技術問題和發現化身表達的語彙。參與此製作的創作者們學習新的方式,及協調合作的流程。
創作團隊 Creative Team
- 編者、舞者及多媒體設計 Choreography, Performance & Multimedia Design: 譚之卓 Zelia ZZ TAN
- 化身設計 Avatar Design: Guido STUCH
- 聲音設計 Sound Design: 何咏川 Simon HO
-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葉頌恩 Perpetua IP
- 導演、攝影及剪接 Director, Cinematographer & Editor: 黃漢樑 Wilfred WONG
- 鳴謝Special Thanks: 香港演藝舞蹈學院 School of Dance,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Cie Gilles JOBIN
《乜》2022:《後面有啲咩》 - 林詠茵
編舞的話 Choreographer's Note
有機會靜靜的跟自己對話 是幸福的 感謝身邊共同進退的朋友 願意花時間與我溝通 分享 爭拗 試探 發掘 很多事情可能不在我們掌握之中 未必事事完美 但一定有解決方法 只是你如何去選擇 在這時刻 想做的就去做 因為今日唔知聽日事 願大家平安快樂
創作團隊 Creative Team
- 概念、編舞及演出 Concept, Choreographed & Performed by: 林詠茵 Peggy LAM
- 導演、攝影及剪接 Director, Cinematographer & Editor: 鄧梓健 Michael TANG
- 燈光、攝影助手 Gaffer & Camera Assistant: 莫若暉 Ken MOK
- 聲音設計 Sound Designer: 招卓盈 Raven CHIU 調色 Colorist: 楊景麟 Kinglun YEUNG
- 鳴謝 Special Thanks: Kaki LEE, Melissa LEUNG, Tomas, Jess, Linda, Grace mama, 阿良
《乜》2022:《粗野》 - 李嘉曦
簡介
作品源自網上體能訓練影片,當中有不少穿著緊身褲的教練赤裸上身上陣,影片中不乏曖昧、惹人遐想的鏡頭,亦吸引大量網民訂閱頻道及留言讚好。個人認為這種現象包含以物化身體為渠道去換取名氣、訂閱量、營利、注意等等,而影片下的留言顯示出這種物化行為愈來愈被接受。作品將以男性身體作為媒介,呈現物化身體的現象。
創作團隊 Creative Team
- 概念 Concept: 李嘉曦LEE Ka Hei
- 演出 Performance: Willson
- 作曲 Composer: 孫禮賢 Larry SHUEN
- 嗚謝 Special Thanks: 陳偉洛 CHAN Wai Lok
《乜》2022:《雞血》 - Alberto GEROSA X 馮競儀
簡介
顛覆傳統思想,重新演繹「雞血療法」的美學!所謂「雞血療法」,是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民日常接觸到的傳統儀式和民間療法,使用者以女性居多。這部人類學作品重新詮釋了這種做法,將雞血療法確立為 21 世紀後半葉的中國新興舞蹈風格。
雞血療法是全民大修煉的強大儀式,參加者都深信不疑。「忍耐、抵抗、堅持及向前邁進」是整個儀式的核心思想,女性可以從中宣洩,找到自己的空間。
作品參考了1913年《春之祭》第二部分祭獻的獨奏,舞者在薩滿鼓的節奏點中,重覆做着高強度的表演。表演者猶如失去所有感覺,體現出農民的疲態。
由於雞血療法在東北亞,如中國、海地、印度尼西亞和地中海等地的泛靈論中反覆出現,因此我們認為這與早期薩滿教的鼓舞傳統息息相關。
我們希望能打破俗世資本主義的框架,追溯療法的起源—從少數民族鄉村,到早期在貝加爾湖的的游牧舞蹈根源以及薩滿習俗,從而將當中的抒情部分發揮得極致。
創作團隊 Creative Team
- 概念及編舞 Concept& Choreographed by: Alberto GEROSA
- 演出 Performed by: 馮競儀 FENG Jingyi (承蒙香港芭蕾舞蹈團批准是次演出 Artists appear courtesy of Hong Kong Ballet)
- 導演、攝影及剪接 Director, Cinematographer & Editor: 鄧梓健 Michael TANG
- 第二攝影 Second Camera: 吳偉豪 NG Wai Ho
- 混音 Sound Mixer: 紹卓盈 Raven CHIU
《乜》2022:《Boiling Bo》 - 黎家寳 X 曾景輝
編舞的話 Choreographer's Note
第五波疫情下,突如其來由現場轉變成以錄像形式呈現,創作過程中,反而透過攝錄機看到自己是對伴侶有某種程度的依賴,另我反思,應如何學習和愛人分離。在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離開世界前,問問自己,從基本生活中,什麼時候,什麼事情會依賴對方,那個時候,那件事情正正就是我需要去慢慢學習的地方⋯⋯
創作團隊 Creative Team
- 概念/編舞/服裝設計/攝影 Concept, Choreographer, Costume Design & Cinematographer: 黎家寳 Bobo LAI, 曾景輝 Terry TSANG
- 表演者 Performer: 粉紅色的氣球 Pink Balloon
- 導演、攝影及剪接 Director, Cinematographer & Editor: 黃漢樑 Wilfred WONG
- 鳴謝 Special Thanks: Yuri NG, Melissa LEUNG, Tomas TSE, Ronnie LAM, David LOK